幽寻越禅扃,相期罄心目。
常令饶胜情,自与佳境属。
峰壑望忽无,蔽天但修竹。
飞光玲珑来,襟袖漾微绿。
古苔上屐齿,危径有断续。
宛转深丛中,前后失遥瞩。
僧扉亦间开,小构引空曲。
清磬落笕泉,因风乱琴筑。
何年列磴石,倦憩堪投足。
感昔共兴怀,镂名遍青玉。
攀跻疑路穷,欲却不可复。
惊见长林梢,浮浮数间屋。
洞天倏变现,寻丈在一掬。
便合谢同游,兹焉蹑仙躅。

【注释】

灵隐后山: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

幽寻:深求。

越禅扃:越地的禅关。扃,关闭。

罄心目:竭尽心意。

饶胜情:有美好情意。

佳境属:美好的景物归我所有。

峰壑:山岭山谷。

飞光玲珑来:指山中的飞瀑如明珠晶莹透亮而来。

襟袖漾微绿:指瀑布飞溅的水气拂动了衣襟衣袖,使衣服上泛起了水汽般的绿色。

古苔:古老的苔藓。

危径:险峻的道路。

宛转:弯曲曲折。

深丛中:深深的树林中。

僧扉:僧人的门户。亦间开:有时也敞开着。

清磬:清脆悠扬的石磬声。落笕泉:落到泉水里。笕,水道;泉,井。

因风乱琴筑:随风飘动琴筝的丝弦。

何年列磴石:什么时候有登山石阶呢?何年,何时。磴石,石制的阶梯。

倦憩:疲倦休息。

感昔共兴怀:回想当年一起兴起、兴高采烈。感昔,追忆过去。兴怀,兴致勃勃。

镂名:刻上名字(表示纪念)。

攀跻:攀登。

路穷:路走到尽头。

长林梢:长长的树木枝头。浮浮数间屋:浮动的树木间隐约可见几间房屋。

洞天:仙境。倏变现:忽然显现。一掬,一杯。

便合:应该。谢同游,感谢那些同行的游伴。

兹焉:于是。蹑仙躅:跟随仙人的足迹而登上仙界。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游览灵隐寺后山时的即兴之作。前四句是说作者追寻越地的禅门,倾心向往。五至八句写越地山水之胜。九至十四句写山中所见所感。十五至十七句写自己攀登越中高峰时的心情。最后两句写自己登临越中高峰后的感慨。全诗以“寻”字贯串全篇,构思精巧,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形象生动。

首联“幽寻越禅扃”,点明“寻”和“越”。这是对越州佛教圣地灵隐寺的探访。“幽寻”二字表明作者探求佛理,心诚志坚,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相期罄心目”则表明作者与灵隐寺结下了深厚情谊。“相期”一词,既说明作者与灵隐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又说明作者对灵隐寺的仰慕之情。“罄心目”三字,表达了作者对灵隐寺的美好憧憬及虔诚之心。

颔联“常令饶胜情”,“常”字写出了作者频繁造访灵隐寺的情景。“饶胜情”则描绘出越地山川秀美的景色,以及作者在此地领略到的无限风光和愉悦心情。“自与佳境属”则进一步描绘出作者与灵隐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他对灵隐寺美景的热爱之情。

颈联“峰壑望忽无,蔽天但修竹”,描写了作者登越中高峰时所看到的壮丽景色。“峰壑”指的是越中高峰的山峦和山谷。“望忽无”则描绘出越中高峰的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的特点。“蔽天但修竹”则描绘出越中高峰上的竹林茂密、遮天蔽日的景象。这一联既展示了越中高峰的雄伟壮观,又展现了越中高峰的宁静秀美。

尾联“飞光玲珑来,襟袖漾微绿”,进一步描绘了越中高峰的神奇景观。“飞光玲珑来”则描绘出越中高峰上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美丽的光影。“襟袖漾微绿”则描绘出越中高峰的微风拂过,使衣服上泛起了水汽般的绿色。这一联既展示了越中高峰的自然之美,又表现了作者对越中高峰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以“寻”字为线索贯穿全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四句写寻访越中高峰的经过,五至八句写越中高峰的自然风光,九至十四句写越中高峰中的感受,十五至十七句写自己攀登越中高峰后的心情,最后两句写自己登临越中高峰后的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形象生动,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越中高峰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与灵隐寺间的深厚友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