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尽说长安乐,出门西向而笑。
半入云霄,半飘尘海,半在秋原残照。
欹斜乌帽。
对冷月啼蛄,影形相吊。
此味辛酸,古人先我已尝到。
风云何限屠钓,叹行年廿八,已非英妙。
数折桑干,一条虹彩,车骑喧喧争闹。
不如归好。
共乌鹊南飞,听他低叫。
饱吃黄粱,拥衾眠一觉。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首先要读懂全诗,然后分析其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

“来时尽说长安乐”,长安即今西安,古都,当时是唐朝的都城,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长安的繁华是天下第一。作者在长安生活了几年,所以当他从长安回到临安后,听到别人都说那里很好玩。“出门西向而笑”,这里指的是他离开长安时的情景。“西”指西方,这里泛指西北方向,因为当时临安偏处东南一隅,与长安相对。诗人离开长安时,是向西而走,面朝西方。

“半入云霄,半飘尘海,半在秋原残照”,三句中三个“半”字,用得十分巧妙。这三句话描写的是诗人从长安回到临安时的所见所闻:一半天空中飞鸟成群地飞翔;一半地面上人烟稠密,尘土飞扬;还有另一半则是秋天的原野上残阳如血,一片萧瑟景象。“欹斜”,倾斜,形容人站立不正的样子。“乌帽”,即乌纱帽,古代官宦戴的一种帽子。“冷月啼蛄”,月夜中蟋蟀鸣叫的声音听起来格外凄切。“影形相吊”,影子在地上摇曳,好像形体一样,互相映衬,互相慰藉。

“此味辛酸,古人先我已尝到”,这一句是说,我回去之后,就体会到了那种辛酸的味道——这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境。

“风云何限屠钓,叹行年廿八,已非英妙”,“风云”、“屠钓”指世事变幻莫测。“风云何限”意思是说世事变化无常,无法预料。“叹行年廿八”,感叹自己才二十八岁,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但仍然一事无成。“已非英妙”,意谓自己已经不再年轻有为,不再英俊潇洒。这四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仕途失意的感慨。“数折桑干”,意思是折断桑树枝条,这是比喻自己的努力没有结果。“一条虹彩”,意思是一道彩虹,这又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暗喻自己的理想终将实现。“车骑喧喧争闹”,车子马儿纷纷喧闹,争相奔走。“不如归好”,不如回到家乡去好好地享受宁静的生活。“共乌鹊南飞,听他低叫”,乌鹊是指喜鹊,喜鹊喜欢栖息在高处,而且叫声很悦耳动听。“饱吃黄粱,拥衾眠一觉”,说的是自己曾经在梦中吃了黄粱饭,做了一个美梦,醒来后却空空如也。

“赏析”:此诗写于作者任太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时期(公元1172年),是作者辞别长安后写的一首感怀之词。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语言把个人遭遇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抒发了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和无奈之情。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主题。诗人由长安出发,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回到了家乡临安。这时,他不禁想起了长安的繁华,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慨。

颔联承前启后,写诗人回到临安后所见所闻。诗人从长安回到临安后,看到的景象是:天空中有成群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地面上人烟密集,尘土飞扬;还有一半是秋天的原野上落日余晖中的衰草。这些景物既生动形象,又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颈联紧承颔联而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景色。诗人站在高高的楼台上远眺,只见西边的天空中有一只乌鸦歪着脑袋站在树枝上叫着,仿佛在诉说着什么。而地上的蟋蟀则在寒风中发出凄厉的叫声,让人听了心生寒意。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蟋蟀拟人化,使它们仿佛有了人的情感和意识,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思念之情。

尾联收束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自己无能为力的感受。诗人回想起在长安的时候,曾经听到过许多人议论国家形势。然而如今回到临安后,看到的却是一片混乱和不安的局面。诗人不禁感到十分痛心,同时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和迷茫。因此,他决定回到家乡好好地享受一下宁静的生活。

这首诗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例如,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长安时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关注和关心。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此外,诗人还通过回忆往事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