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接蓉城,前哲仰遗型,有讲学名臣,尚留书院;
帖传竹杖,此邦挺高节,笑寻源使者,不贡人才。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诗歌的注释和译文进行具体分析,理解其含义。
本诗是一首七绝。前四句描绘了一个景象:成都的地势与蓉城相连,从前的贤哲仰慕先贤,讲学为官,至今书院犹存;后四句写今昔对比,现在的人却以竹杖传书来寻访源远流长的使者,不向朝廷贡纳人才了。
首联“地接蓉城,前哲仰遗型”中,“地接”表明两地相邻,“蓉城”指的是成都,“前哲”指前代的贤人,而“仰遗型”则说明他们仰慕前贤。“有讲学名臣”一句表明成都有讲学的名臣。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前代学者的敬仰之情。
颔联“帖传竹杖,此邦挺高节”中,“帖传”指用书信传递,“竹杖”是古代文人的一种行装。“此邦挺高节”表明此地之人具有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本地人士的高洁品质的赞赏之情。
颈联“笑寻源使者,不贡人才”中,“笑寻源使者”表示嘲笑那些寻找水源、使者之类的行为,“不贡人才”则表示不向朝廷输送人才。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才选拔制度的看法。
【答案】
(1)地接蓉城,前哲仰遗型。
(2)有讲学名臣,尚留书院。
(3)帖传竹杖,此邦挺高节。
(4)笑寻源使者,不贡人才。
(5)诗人在赞美成都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悲凉的情绪,对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病深表不满,反映了他怀才不遇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