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凉风黯黯秋,江湖木落又添愁。
望风如靡三章约,厝火宁闻五绔讴。
有梦华胥仍古国,几人晞发动神州。
漏微尘事将毋似,欲语楞严不自谋。
这首诗是1906年诗人在旅沪(在上海)时的感怀之作。以下是逐句释义:
丙午七月十三日旅沪江偶成
丙午:指的是1906年的年份,丙为天干第三位,午为地支第七位,合起来就是丙午年,也就是1906年。
七月十三日:诗人具体的旅行日期。
旅沪:指在外地旅行、生活。
江偶成:即江边偶得的感想或作品,“偶成”意味着偶然间创作的作品。
译文:
丙午年的七月初十三日,我在异乡的江边,偶然间写下了这首诗。
诗句和译文对照:
天末凉风黯黯秋,江湖木落又添愁。 (丙午·七月十三日旅沪江偶成)
注释:天边传来阵阵凉意,秋天的天气渐渐变得阴沉,江湖上的树木已经凋零,增添了我深深的忧愁。
赏析:
首句描绘出一幅秋日江南的风景画,天边的凉风和阴暗的天气,预示着诗人即将到来的心情变化。”天末凉风”暗示着诗人身处异地他乡,心情难免有些凄凉。接着用”江湖木落”来描绘秋景和季节的更迭。”江湖”在这里不仅指的是自然景观,也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不定和无常。”木落”则是指树叶的凋零,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衰老。
第二句则是对这种心境的进一步抒发,”望风如靡三章约”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望风”可以理解为眺望远方的景象,而”如靡三章约”可能是对某种约定或承诺的思念,但具体内容已无法考证。
第三句”厝火宁闻五绔讴”则是诗人对于日常生活的感慨。这里”厝火”可以理解为生火取暖,”宁闻”意为宁愿听,”五绔讴”则可能是指五音不全的歌声,暗指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不如意。整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平淡生活的厌倦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第四句”有梦华胥仍古国”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的追求。”华胥”是一个传说中的理想国度,”古国”则表明这是诗人心中的一个美好世界。诗人在这里表达出一种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漏微尘事将毋似,欲语楞严不自谋”则是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漏微”可以理解为细微之处,”尘事”则指世间的繁杂琐事,”毋似”则表示不要效仿,”楞严”是佛教术语,意为坚固如金刚杵,”不自谋”则表示不需要自己来计划或安排。整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理解,认为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纷扰,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思索,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语言优美而含蓄,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