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月疏星独倚阑,波旬万态感无端。
林中达慕菩提现,风里须弥毁誉难。
多病不曾随一相,深心何意动诸观。
漫天种遍庵罗树,起灭遥闻大海澜。

这首诗是清末民初诗人陈三立的作品,创作于1906年。全诗共八句,每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意境。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残月疏星独倚阑,波旬万态感无端。”

  • 残月:指月亮残缺不全,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失去了一部分光芒。
  • 疏星:稀疏的星星,可能因为天气原因而显得稀少。
  • 独倚阑:独自倚靠在栏杆上,可能是在欣赏这美丽的夜景,也可能是在沉思或者有所感慨。
  • 波旬:梵语“阿修罗”的音译,这里可能是用来形容宇宙中的星辰或万物的变化无常。
  • 万态:指各种各样的形态,可能是指星辰的千变万化,也可能是指人生百态。
  • 感无端:感到莫名其妙,可能是因为这些变化让人感到困惑或者无奈。

第二句:“林中达慕菩提现,风里须弥毁誉难。”

  • 林中:指森林之中,可能是在描绘一幅森林的画面。
  • 达慕:通达明了。
  • 菩提:佛教用语,指觉悟、明悟的意思。
  • 风里:指风吹拂的地方。
  • 须弥:佛教用语,意为世界之最坚固者,代表整个宇宙。
  • 毁誉难:毁誉难以分清,可能是因为世间万物都在变化,好坏很难界定。

第三句:“多病不曾随一相,深心何意动诸观。”

  • 多病:指身体多病,可能是形容自己健康状况不佳。
  • 不曾:没有经历过。
  • 随一相:跟随一种观念或者看法。
  • 深心:内心深处。
  • 何意:为何?
  • 动诸观:影响或者改变各种看法或者观点。

第四句:“漫天种遍庵罗树,起灭遥闻大海澜。”

  • 漫天:指天空广阔,无边无际。
  • 庵罗树:梵语“庵罗果”的音译,这里可能是用来形容树上结满了果实。
  • 起灭:生与灭的交替,可能是指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
  • 遥闻:远远听到,可能是形容声音传播的距离遥远。
  • 大海澜:指波涛汹涌的大海,可能是形容大海的壮阔和力量。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表达了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诗人通过对残月、疏星、林中、风里等元素的描写,展现了对宇宙万物变化的观察和思考。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己身体多病和心境的思考,表达了对世事无常和生命脆弱的认识。最后,诗人通过对漫天果树和大海澜的描述,表达了对生与灭、有无的哲学思考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