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父回顾儿,此言儿熟记。
一年记一年,儿齿加长矣。
儿是孩提心,那知太婆事。
但就儿所见,依稀记一二。
太婆每出人,笼东拄一杖。
后来杖挂壁,时见垂帷帐。
夜夜携儿眠,呼娘搔背䖹。
展转千挞腰,殷殷春雷响。
佛前灯尚明,窗隙见月上。
大父搴帘来,欢笑时鼓掌。
琐屑及乡邻,讥诃到官长。
每将野人语,眩作鬼魅状。
太婆悄不应,便知婆欲睡。
户枢徐徐关,移踵车轮曳。
明朝阿娘来,奉匜为盥洗。
欲饭爷捧盘,欲羹娘进匕。
大父出迎医,覼缕讲脉理。
咀嚼分尝药,斟酌共量水。
自儿有知识,日日见此事。
几年举场忙,几年绝域使。
忽忽三十年,光阴迅弹指。
今日来拜墓,儿既须满嘴。
儿今年四十,大父七十九。
所喜颇聪强,容颜类如旧。
周山看松柏,不要携杖走。
拜跪不须扶,未觉躬伛偻。
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光绪十一年至十五年作)》。以下是逐句释义:
大父回顾儿,此言儿熟记。
一年记一年,儿齿加长矣。
儿是孩提心,那知太婆事。
但就儿所见,依稀记一二。
太婆每出人,笼东拄一杖。
后来杖挂壁,时见垂帷帐。
夜夜携儿眠,呼娘搔背䖹。
展转千挞腰,殷殷春雷响。
佛前灯尚明,窗隙见月上。
大父搴帘来,欢笑时鼓掌。
琐屑及乡邻,讥诃到官长。
每将野人语,眩作鬼魅状。
太婆悄不应,便知婆欲睡。
户枢徐徐关,移踵车轮曳。
明朝阿娘来,奉匜为盥洗。
欲饭爷捧盘,欲羹娘进匕。
大父出迎医,覼缕讲脉理。
咀嚼分尝药,斟酌共量水。
自儿有知识,日日见此事。
几年举场忙,几年绝域使。
忽忽三十年,光阴迅弹指。
今日来拜墓,儿既须满嘴。
儿今年四十,大父七十九。
所喜颇聪强,容颜类如旧。
周山看松柏,不要携杖走。
拜跪不须扶,未觉躬伛偻。
译文:
大父亲回头看我,这些我早已铭记于心。
一年一年过去,我的牙齿越长越高。
我小时候是个孩子,哪能知道这些事情?
但根据我的记忆,只记得一些。
老太总是出门,手里拄着一根拐杖。
后来拐杖挂在墙上,时常看见挂着帷帐。
夜晚常常抱着我睡觉,叫母亲给我搔背痒痒。
辗转反侧地打我背,声音犹如雷霆。
佛像前还亮着灯,从窗缝中看到月亮升起。
大父亲掀起帘子进来,我们欢笑时拍手。
琐碎小事和邻里间的议论,被当作鬼怪般谈论。
太婆默默不答,就知道她想要睡觉了。
门轴慢慢关起来,仿佛脚步移动的车轮。
明天母亲来烧香祭拜,我要捧水给妈妈洗手。
吃饭我要拿碗端盘子,要汤我要端勺子舀汤。
自从我有知识以来,天天都能看到这些事情。
这几年忙于科举考试,这几年远行在外。
不知不觉过去了三十年,就像弹指之间的时间一样短暂。
今天来拜扫墓地,我已经满口念经了。
我今年四十岁,大父亲七十九岁。
他很高兴也很健康,面容依旧像从前一样。
在山里看松树柏树,不要拄着拐杖走路了。
跪拜的时候不需要扶持,不觉得身体佝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