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来清颍上,高馆欢醉厌。
晓风遏清歌,游子愁卷帘。
卧闻铃铎语,替戾差可嫌。
俄来仆夫趣,孤篷犯霜严。
屈指卸鞍日,毕辜已应占。
欢场知有散,当散戚不忺。
恨怅逐前侣,隐隐望层檐。
风水引夙怅,尺五沙痕添。
啸惊远鸿落,汲动灵虬潜。
一昔顿殊况,冷暖不可兼。
预恐清镜里,两鬓堆吴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描写了作者离开颍州时的心情和感受。
我们来看第一句:“咋来清颍上,高馆欢醉厌。”这里的“咋来”可以理解为意外地来到颍州,而“欢醉厌”则表达了作者对颍州美景的喜爱,但同时也有一种厌倦之感。这里的“颍上”是指颍州的上流地区,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我们看到:“晓风遏清歌,游子愁卷帘。”这句话描述了清晨的微风中,传来了清脆悦耳的歌音,让游子(这里指作者)感到有些忧伤,于是卷起了窗帘。这里的“游子”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因为诗中的“我”也代表了诗人本人的情感状态。
第三句:“卧闻铃铎语,替戾差可嫌。”这句描述的是诗人在睡梦中听到铃声和铃铎的声音,觉得有些讨厌或者厌烦。这里的“替戾”可能是形容铃声的某种特质,使得诗人产生了厌恶的情绪。
第四句:“俄来仆夫趣,孤篷犯霜严。”这句话描述了诗人的仆人正在赶来,而他自己的孤篷却已经感受到了寒霜的侵袭。这里的“仆夫”指的是仆人,而“孤篷”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孤独的行旅生活。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诗人对颍州美景的回忆和感慨:
第五句:“屈指卸鞍日,毕辜已应占。”这句描述了诗人在到达目的地后,准备卸鞍休息的情景,而这一天的时间已经过去一半了。这里的“毕辜”是指一天的时间,而“应占”则表示这一天应该用来休息和享受美景。
第六句:“欢场知有散,当散戚不忺。”这句描述了诗人在欢聚的时刻知道即将分离,内心虽然有些悲伤,但并不感到难过。这里的“欢场”可能指的是宴饮聚会等场合,而“戚不忺”则表示内心的复杂情绪:一方面感到悲伤,另一方面却又不愿面对离别。
最后几句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担忧和不安:
第七句:“恨怅逐前侣,隐隐望层檐。”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处境的无奈和失望。
第八句:“风水引夙怅,尺五沙痕添。”这句描述了自然景观的变化,暗示着时间流逝和岁月无情。这里的“尺五沙痕”可能是指河水中的细沙,而“添”则表示增加或增多。
第九、十句:“啸惊远鸿落,汲动灵虬潜。”这两句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其中“远鸿”可能指的是飞翔的候鸟,而“灵虬”则是一种传说中的龙形水兽。
第十一句:“一昔顿殊况,冷暖不可兼。”这句总结了诗人的感受:过去的时光与现在的境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到既温暖又寒冷,无法同时拥有。这里的“冷暖”可能象征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而“不可兼”则表示这种感受是无法同时体验的。
第十二句:“预恐清镜里,两鬓堆吴盐。”最后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害怕自己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两鬓斑白,就如同古代人用吴盐洗头发一样。这里的“清镜里”可能指的是镜子中的形象,而“两鬓堆吴盐”则形象地描绘了老年的外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