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未豹变,乃在委巷居。
贫贱不相救,安用长者车。
恬退匪所甘,落拓计益疏。
藉非时命济,咫尺填沟渠。
赍志遂没地,史笔何胜书。
谁与负物色,果在风尘初。
买臣傲妻子,斯理堪杀躯。
圣论贵素位,大贤有卷舒。
不见张仲蔚,蒿莱深闭庐。
【注释】
杂咏二首:指《陈平未豹变》和《恬退匪所甘》两首诗。
委巷(wěi xiàng):街巷之间,指平民百姓中。
长者车:指高官显贵的车。
恬退:安于贫贱的隐居生活。匪(fú):不是。
藉(jiè)非时命济:不借助时运和机缘。
咫尺:形容距离非常近。填沟渠:被堵塞在水沟里溺死。
赍志(jī zhì)遂没地:抱有壮志却最终埋没在尘土之中。赍(jī):抱持;志:志向;遂:终于。没(mò),同“殁”,死亡。
史笔:史书,这里代指历史。胜书:胜过记录。
谁与:何人能够。负物色:违背天性、本性。
果(guǒ):果然,实然。
买臣(mǎi chén):西汉初年大臣。傲妻子:指不拘礼法而自得其乐。
斯理堪杀躯:这道理真让人痛心。斯(sī),这个;杀,动词,使……受伤害。
圣论:圣人的言论。素位:清静无为的官位或身份。卷舒(juǎn shū):卷起收起。
张仲蔚:汉代人,字子文,以孝行著称,曾隐居不仕。蒿(hāo)莱深闭庐:在荒凉之地隐居,不问世事。蒿莱:野草,这里指荒凉的地方。
【赏析】
《陈平未豹变》,这是一首讽刺诗。陈平是汉初名相,曾辅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但他一生坎坷,不得志。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陈平一生遭遇的惋惜,也反映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首句“杂咏二首其一”交代了诗歌的主题——陈平一生坎坷,不得志。接着,诗人通过对“委巷居”的生活场景描写,展现了陈平贫困潦倒的境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陈平一生遭遇的感慨。
第二句“贫贱不相救,安用长者车”进一步揭示了陈平一生坎坷的原因,即贫贱之身无法得到他人的援手,更别提享受高官显贵的车马了。这两句诗通过对陈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陈平一生遭遇的惋惜。
第三句“恬退匪所甘,落拓计益疏”则描绘出陈平安于贫贱、淡泊名利的形象。他不愿意追求高官显贵的生活,而是选择安于贫贱,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这两句诗通过描绘陈平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陈平高尚品质的赞美和敬仰。
第四句“藉非时命济,咫尺填沟渠”进一步揭示了陈平一生坎坷的原因,即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他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坚守节操,不被世俗所动。这两句诗通过对陈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陈平坚韧不拔精神的赞扬。
第五句“赍志遂没地,史笔何胜书”则是诗人对陈平一生遭遇的深刻反思。他认为,即使抱持壮志却最终埋没在尘土之中,也胜过那些记载他的史书。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陈平一生遭遇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第六句“谁与负物色,果在风尘初”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他质问谁能违背天性、本性而做出如此行为?实际上,这种违背天性的行为正是当今社会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两句诗通过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第七句“买臣傲妻子,斯理堪杀躯”则是诗人对陈平人格魅力的赞美。他认为像买臣这样的人,即使不拘礼法而自得其乐,也是值得敬佩的。这两句诗通过对买臣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陈平人格魅力的赞美和敬仰。
第八句“圣论贵素位,大贤有卷舒”则是诗人对圣人言论的认同。他认为圣人的言论强调清静无为的官位或身份,这与大贤的人生态度相符。这两句诗通过对圣人言论的认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认识和思考。
第九句“不见张仲蔚,蒿莱深闭庐”则是诗人对张仲蔚的怀念和敬仰。他认为张仲蔚虽然隐居不仕,却能在荒凉之地找到自己的归宿。这两句诗通过对张仲蔚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怀念和敬仰。
最后一句“买臣傲妻子,斯理堪杀躯”是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再次表达了对陈平抱持壮志却最终埋没在尘土之中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整首诗通过对陈平生活的描写和对其一生遭遇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陈平高尚品质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