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场坐德舞筵成,小部霓裳按奏清。
半黍欲飘风更约,三更初转月无声。
青春张绪临风态,白发何戡被酒情。
识曲群公敢多让,不妨明日有狂名。
【注释】
十四夜歌宴:十四的夜晚举行歌舞宴会。
霓裳:古代一种彩色的舞衣,这里泛指舞蹈。
风更约:风吹得更加急促了。
张绪:东晋诗人,字元瑜,曾任桓温参军,后因事被免官,退居会稽。
何戡:南朝宋诗人,生平不详。
识曲群公:能鉴赏乐曲的达官贵人。
【赏析】
《十四夜歌宴》是一首描写唐时宫廷中歌舞宴乐的诗。诗人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繁华的场面和人们狂欢的情态。
第一句写歌场之盛,突出了“歌”这个字。在古代,歌、舞并举,歌舞结合的宴会形式非常流行。《文选》卷三十一载汉应劭《风俗通.十反》,说:“古者有尸,女也。以巫祝卜相代者为尸。”可见,在唐代,歌舞并称,歌舞兼用,是相当普遍的。这两句诗,就是从歌舞两个角度写的。“歌场坐德舞筵成”,说的是歌场中歌舞并作,歌声阵阵传遍,而舞筵也已经摆好了。“小部霓裳按奏清”,则是说乐队中有一支小部,正在演奏霓裳曲。霓裳曲是唐代宫廷中流行的大型歌舞音乐曲调之一。“按”在这里是“奏”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说,乐队中这支小部正在奏着霓裳曲。
第二句进一步写歌场中的表演。“半黍欲飘风更约”,“黍”是古代的一种酒器,这里指的是酒杯。“欲”字,表示动作即将发生。“风更约”,即“风更急”。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酒杯中的酒将要喝完的时候,宴会中的歌舞表演却越来越精彩。“三更初转月无声”,是说夜已经很深了,月亮还没有出来,但歌舞声还是不绝于耳。这里的“三更”是指深夜。“月无声”与前面的“风更约”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三句写歌场中的人物。“青春张绪临风态”,“张绪”是东晋时的一位名士,他的风度潇洒飘逸,很受人们的赞赏。这句是说他在歌会上,面对微风,风度翩翩地出场。“白发何戡被酒情”,这是对前一句的直接回应。“白发”指的是年老的人,“被酒情”指的是借酒浇愁。这句是说,虽然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人,但他在歌场上仍然借酒浇愁,表现出一种悲壮的感情。
第四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识曲群公敢多让”,是说能够鉴赏乐曲的达官贵人们,不敢多让这位年老的歌者先唱。“识曲群公”是指那些懂得乐曲的达官贵人,他们都是很有鉴赏能力的人。“敢多让”是说他们不愿意多让这位年老的歌者先唱。“不妨明日有狂名”,是说即使这样,也不必介意,因为第二天还有机会表现一番。
【译文】
歌场里座无虚席,德高望重的歌者登台演唱,小部乐队奏起霓裳曲,声音清脆悦耳。
酒杯里的美酒将要喝完,宴会上歌舞表演却越来越精彩;夜已经很深了,但宴会上的歌声还响个不停。
年轻的歌者张绪面对微风翩翩起舞,年迈的歌者何戡借酒浇愁;能鉴赏乐曲的达官贵人都不敢争先,明天还有机会再露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