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还极目,浩荡踏金鳌。
近海涛声壮,连山雾气高。
岸腥鱼集网,霜冷雁投壕。
野渡归来晚,秋风绕桔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游当湖塔院眺乍浦诸山”,这是考查对诗句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然后分析诗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效果;最后分析诗句所抒发的情感。

(1)

登高作赋:登上高处写诗,即登山观景。

(2)

浩荡:水势浩大的样子。鳌:传说中海里的水族,形状像乌龟,背上有花纹。这里借指湖面宽阔、浩渺。踏:踩、踏。形容湖水波涛汹涌的样子。

(3)

近海:靠近海边。

(4)

霜冷:天气寒冷。鸿雁:鸿,大雁。古人常把大雁作为信使。投:飞向。壕:古代城防工事,这里指壕沟。这里借指战争,比喻诗人的遭遇或处境。

(5)

野渡:野外的渡口。桔槔:一种用来汲水的农具,形似辘轳,用木柱和杠杆组成,上端装桶,下端装轮,轮上系绳子,人站在上面,用力转动轮子,桶便被提起来,用来打水。

赏析:

首联“登临还极目,浩荡踏金鳌。”点明作者登上当湖塔院后,极目远望。登临之乐,自然使人心旷神怡,放眼望去,只见湖水浩渺,波涛滚滚,犹如一只巨大的金鳖在湖中翻腾。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当湖的壮美景色,而且表现了诗人豪情满怀、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感情基调。

颔联是说,站在岸边极目远望,只见海浪声声,浩荡激荡;而远处的群山云雾弥漫,更显得高峻莫测。这里的“近”“连”“高”三字,都突出了当湖的气势之大。

颈联是说,岸上的腥风扑鼻,渔民们纷纷到网里捕鱼,而天寒地冻,大雁成群结队地飞向深沟,寻找栖息之地。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图。其中“腥风”两字,不仅写出了海上渔场的生活气息,也表现出渔民们不畏严寒的精神风貌。

尾联“野渡归来晚,秋风绕桔槔。”意思是说,傍晚时回到郊外的渡口,秋风阵阵吹来,仿佛听到桔槔的声音。这里的“野渡”一词,既点明了作者所在的位置,又增添了几分生活情趣。尾联以景衬情,通过“秋风绕桔槔”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惬意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答案】

示例一:游当湖塔院眺乍浦诸山

登临还极目,浩荡踏金鳌。近海涛声壮,连山雾气高。

岸腥鱼集网,霜冷雁投壕。野渡归来晚,秋风绕桔槔。

译文:

登上湖边高塔眺望乍浦诸山

站在高处极目远望,只见湖水浩渺、波涛滚滚如一只巨大的金鳖。

靠近海面海浪声声,远处群山云雾弥漫,更显得高峻莫测。

岸上的腥风扑鼻,渔民们纷纷到网里捕鱼,而天寒地冻,大雁成群结队地飞向深沟,寻找栖息之地。

傍晚时回到郊外的渡口,秋风阵阵吹来,仿佛听到桔槔的声音。

赏析:

此诗写诗人登临当湖塔院,极目远望所见之景。首联先点明诗人登上高塔后,极目远望的情景;颔联进一步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当湖美景——浩浩荡荡,波涛滚滚,宛如一只巨大的金鳖。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当湖的壮丽景色,而且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和英雄气质。接下来两句,诗人又从近处写起:海浪声声,近海涛声壮;群山云雾弥漫,连山雾气高。这两句诗通过对大海、高山、大海、群山等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一种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这两句诗也表现了诗人面对大海、高山时的豪情壮志。最后两句,则是诗人从岸上写起的:岸边的腥风扑鼻,渔民们纷纷到网上捕鱼;而天寒地冻,大雁成群结队地飞向深沟,寻找栖息之地。这两句诗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图。其中“腥风”两字,不仅写出了海上渔场的生活气息,也表现出渔民们不畏严寒的精神风貌。尾联则以景衬情:傍晚时回到郊外的渡口,秋风阵阵吹来,仿佛听到桔槔的声音。这里的“野渡”一词,既点明了作者所在的位置,又增添了几分生活情趣。尾联以景衬情,通过“秋风绕桔槔”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惬意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