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影阴满衫,云气寒生屣。
忽闻山麓间,有声震入耳。
山僧前致词,举手前山指。
瀑布从空悬,日夜喧无已。
百丈碧琉璃,嵌补在山觜。
排决天上泉,汇归成涯涘。
我疑上有龙,扬髯长喷水。
渔梁已巨观,匡庐可窃比。
咽石乱流声,入壑清见底。
濯足挹清流,坐石叹观止。
【注释】
鼎湖:即鼎湖山,在广东肇庆。
游鼎湖:指游历鼎湖山。
三十六韵:作者游鼎湖山时,曾写有《游鼎湖山三十六韵》一诗(见《粤西丛记》卷十)。
己酉: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树影阴满衫:树荫下的影子遮满了衣裳。
云气寒生屣:云气冷得使人穿上了鞋子。
忽闻:忽然之间听到。
山麓间:山脚下。
山僧前致词:山中的僧人前来致词。
举手前山指:举起手来指点前方的山峰。
瀑布从空悬:瀑布从空中悬垂下来。
日夜喧无已:日夜喧哗不停。
百丈碧琉璃:指瀑布水声如百丈高的碧玉一般清脆响亮。
嵌补在山觜:嵌入山口。
排决天上泉:排出天上的泉水。
汇归成涯涘:流回成为河流的尽头。涯涘,河的岸边。
我疑上有龙,扬髯长喷水;渔梁已巨观,匡庐可窃比:我怀疑那里有一条龙,它扬起长须喷出水来。渔梁已经成了壮丽的景观,庐山可以和它媲美了。
咽石乱流声,入壑清见底:石头被水流冲击的声音乱响,流入深沟仍然清澈可见底。
濯足挹清流:洗脚捧起清水。
坐石叹观止:坐在石头上感叹观赏的极致。
【赏析】
此诗为游鼎湖山三十六韵之作,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神奇瑰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树影阴满衫,云气寒生屣”。首联开门见山,点出鼎湖山高耸入云的特点。诗人站在山顶,放眼望去,树木的影子遮住了全身的衣裳,云气寒冷袭人仿佛要穿鞋袜一般。
颔联“忽闻山麓间,有声震入耳”两句描写山中传来的声音。突然听到山脚之间传来声音,如同震耳欲聋的大雷一般。这两句通过声音的变化,展现了鼎湖山气势磅礴、雄奇壮观的景象。
颈联“山僧前致词,举手前山指”两句,描写山中僧人前来致意的情景。他举起手来指点前方的山峰,似乎在向游客介绍着山中的美景。这里的“山僧”既是实际存在的人物形象,又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代表着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接下来四句“瀑布从空悬,日夜喧无已”,“百丈碧琉璃,嵌补在山觜”,“排决天上泉,汇归成涯涘”,分别描述了瀑布从空中悬挂、水声如百丈碧玉般清脆、水从山口流出汇聚成河流等景象。这些描述都运用了夸张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尾联“我疑上有龙,扬髯长喷水”,“渔梁已巨观,匡庐可窃比”,则进一步发挥想象,将瀑布比作龙在喷水、渔梁变成了壮丽景观等。这些诗句不仅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