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飞白鹭,汤汤流淮水。
蓼岸有农家,诛茅成小市。
田车挂帆席,无人自奔驶。
长歌彼乐郊,渔唱晚烟里。
【注释】:
壬戌:清同治元年(1862年)
蒹葭:芦苇,泛指草木
飞白鹭:白鹭在空中飞翔。
汤汤:流水声。
蓼岸:长满蓼草的岸边。
诛茅:在茅草上筑屋。
诛(zū) :同“筑”。
成小市:形成集市。
田车:农用车。
帆席:船帆和船篷。
长歌彼乐郊:唱起歌来自我陶醉。
彼(pí):代词。那。
乐郊:快乐的地方。
【译文】:
芦苇丛里飞起一群白鹭,淮水滔滔流过一片田野。
长满蓼草的河岸旁,有农家在茅屋上筑起了集市。
农用大车挂满了帆席,无人驾驶自己奔向前方。
我在那里高歌自娱,渔人在傍晚烟雨中歌唱。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宁静优美的江南田园风光,诗人置身其中,心旷神怡。
首句以“蒹葭”起兴,勾画出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乡画面,蒹葭是江南水乡最常见的植物,而它又常常与白鹭相伴,诗人以“飞白鹭”形容之,则更增添了几分生机和动感;“汤汤流淮水”,描绘出淮河的水流湍急、浩荡无垠。
颔联写景。“蓼岸”指的是长满蓼草的河岸,“农家”指的是那些在河边建茅草房的农户,诗人通过“诛茅成小市”这样的动作描写和“无人自奔驶”的神态描写,生动地描绘出了农家忙碌而又闲适的生活场景。
颈联写人物。“田车”指农事用的四轮大车,“田车挂帆席”则是说车上插着帆和篷子。这些细节描写都体现了诗人对于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体察,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深敬意。
尾联写景抒情。“长歌彼乐郊”一句表明了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在享受生活的乐趣和自由,“渔唱晚烟里”,则是诗人听到渔民们悠扬的歌声,感受那份宁静、和谐与美好。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的诗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笔墨,将江南水乡的静谧、美丽和富饶展现出来,使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土地上,感受到那种宁静、和谐与美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