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鸣盛世;春色满皇州。
【注释】
和声:和谐的声音,这里指戏曲的歌声。
鸣盛世:歌颂盛世。
春色满皇州:春天的气息充满了京都。
【赏析】
这是一首咏赞戏曲的对联,它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戏剧的美妙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戏剧艺术的赞美之情。
上联“和声鸣盛世”形象地描绘了戏曲演出时和谐而悦耳的音乐,以及演员们精湛的演唱技艺。下联“春色满皇州”则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时光里,京都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整首诗既体现了戏剧的韵味,也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
和声鸣盛世;春色满皇州。
【注释】
和声:和谐的声音,这里指戏曲的歌声。
鸣盛世:歌颂盛世。
春色满皇州:春天的气息充满了京都。
【赏析】
这是一首咏赞戏曲的对联,它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戏剧的美妙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戏剧艺术的赞美之情。
上联“和声鸣盛世”形象地描绘了戏曲演出时和谐而悦耳的音乐,以及演员们精湛的演唱技艺。下联“春色满皇州”则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时光里,京都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整首诗既体现了戏剧的韵味,也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
彰德(今河南安阳) 振策游河朔,长杨覆古濠。 回风漳水急,积雪太行高。 邺下才人健,西园逸兴豪。 独怜公宴日,王粲亦青袍。 【注释】 ①振策:指骑马挥鞭。 ②长杨:地名,在今河北永年县西北。《汉书·地理志》:“永平十年,省广平、巨鹿入广平。” ③回风:旋风。 ④漳水:即漳河。 ⑤太行:指太行山,又名恒岳山,在河北省西部,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界山。 ⑥邺下:指邺都,即今河北临漳一带。 ⑦王粲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大道风尘远,真能化素衣。 - 诗句解释:在大道上,远离了纷扰的世俗和尘埃,仿佛能够化身为素净的衣裳,展现出一种超脱和纯净。 - 关键词注释:大道,指代宽广的道路或道理;风尘,代表世俗的喧嚣和纷扰;真能化,表示真实地变化或转化;素衣,通常指简朴、朴素的衣服。 -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追求心灵自由和纯净境界的愿望,通过“变”与“不变”的对比,突显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早秋夜雨寄怀毕展叔先生 其一 (甲辰) 寄讯西篱客,江声落枕寒。 鸥情谐世苦,诗律课人难。 旧雨如星散,浮生作梦看。 别来多逸兴,古调向谁弹。 注释: - 寄讯西篱客:向远方的朋友寄去消息 - 江声落枕寒:听到江水声,感到枕头都凉了 - 鸥情谐世苦:海鸥的感情与世俗的苦难不协调 - 诗律课人难:诗歌的规则要求人难以完成 - 旧雨如星散:过去的雨水像星星一样散落开来 - 浮生作梦看
注释: - 幽并: 指中国北部的古郡,这里特指山西。 - 秋气早: 秋天的气息来得早。 - 黄叶满林蝉: 树叶已经变黄,树上的蝉也唱得热闹。 - 何事能千古: 什么事情能够流传千古。 - 无端又一年: 无缘无故,又到了一年。 - 酒随诗共废: 随着喝酒也喝得差不多了,诗也被喝掉了。 - 愁与病为缘: 忧愁和生病是相互纠缠的。 - 楞严读: 楞严经是一种佛教经典。 - 从师问坐禅: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夜的雨中对友人的怀念之情。首句"早秋夜雨寄怀毕展叔先生 其四 (甲辰)",描绘了一幅秋天夜晚的景象,雨滴打在窗户上,诗人的心情也如这秋雨一般沉重。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回忆与朋友一起在题襟集上吟诗的日子,那时他们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由于阻于太行,他们无法相见,只能通过书信来传达彼此的思念之情。这里的"联吟"指的是两人共同吟诵、创作诗词的情景。
闰三月十五日夜行(甲辰) 客路偏逢闰,流年付别离。 梦回春尽夜,人倦月圆时。 野迥平原阔,天垂匹马迟。 途穷兼仆病,白发竟如丝。 注释: 闰三月十五日夜行(甲辰):这首诗是杜甫在闰三月十五日夜所写,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疲惫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客路偏逢闰,流年付别离:意思是说在旅途中遇到闰年,使得离别之情更加深重。 梦回春尽夜,人倦月圆时:意思是说在梦回的时候,春天已经快要结束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和手法技巧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即可。本题要求对诗句进行赏析,注意从意象、意境的角度赏析。“鼎沸地炉红”,鼎沸:锅物沸腾的样子;鼎沸:形容声音嘈杂喧闹。地炉:地窖中的火炉。红:指炉中之物燃烧得旺。这里指夜深了,火也灭了。诗人用此来衬托自己的心情,表达一种寂寞、孤独之情。“茶香鼻观通”,茶香:指茶的气味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夜气聚帘额,虚廊若有人。 - 夜气聚:夜晚的空气凝聚在帘幕之上。 - 虚廊若有人:空荡的走廊似乎有人影。 - 注释:描绘了一幅寂静而神秘的夜晚景象。 - 赏析:此句通过视觉和心理感受营造出一种神秘、幽静的氛围,为下文的情感铺垫。 2. 鸦寒惊见月,鹤病畏逢春。 - 鸦寒惊见月:寒冷的天气使乌鸦惊觉月光。 - 鹤病畏逢春:生病的仙鹤因春天的到来感到害怕。 - 注释
正月十三日过道士洑(丙午)诗句: - 夜水茫茫白, - 孤舟万顷开。 - 乍看明镜合, - 忽涌断鳌来。 - 舵转神鱼出, - 崖崩老鹤哀。 - 绿林间聚啸, - 生死莫相猜。 译文: 在正月十三的夜晚,我独自一人乘坐着小船穿越了广阔的水面,仿佛整个世界都与我为伴。当我抬头仰望天空时,突然看到一轮明亮的月亮,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静静地悬挂在空中。突然之间,一只巨大的鳌鱼从水面上跳了出来
《鸠兹道中夜行》是清朝诗人张问陶的作品,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夜晚行走于鸠兹道中的景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客梦浑无际,推篷浩渺间:这里的“客梦”指的是诗人在外旅行时的感受,而“浑无际”则表达了这种感受的无限和深远。推篷的动作描绘了诗人推开窗户,让清凉的空气流入房间,象征着开阔的视野和自由的心境。这两句诗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情感。 2.
【注】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号南斋老人。湖北武昌人。道光举人、同治进士,曾任两广总督和湖广总督等职,后因反对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而遭革职查办,旋被流放新疆。晚年寓居上海,与严复、刘翰清等人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并参与维新运动。有《书目答问》《輶轩语》等。光绪三十年(1904)卒于上海。此诗为挽联,是哀悼张之洞之作。 著弟子籍逾四十年,垂老不及门(张) 公忍抛百辈孤寒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祠庙的景和事:祠堂建在江畔,清风吹送着客船。名留青史的人已逝,他的灵魂随着怨涛回到了家乡。雨夜沧波昏暗,烟笼远浦天幕低垂,诗人感叹逝水流年,落日时分听着潺湲的水声。 “遗庙临江岸”,点出祠堂建于江滨;“清风送客船”,是说风送来了诗人乘船离去时的声音(或暗示诗人去意)“名留青史在”,是说诗人的名字载入青史;“魂逐怨涛还”,是说诗人的灵魂随怨波而回到故乡。 前四句写祠庙
落霞 【注释】:落,坠落;霞,晚霞。远岫,远处的山。倦鸟已还林,疲倦的鸟儿已经飞回树林休息。漏数寒更尽,夜深了,漏壶中的水快要滴干了,寒夜更深了。潭澄印月深,清潭中倒映着明亮的月亮。偶然清意味,偶尔有清风的意趣。即是息机心,也就是消除杂念的心。寂寂衡门下,寂静的院子里,我常常怀念古代的人和事。 译文: 晚霞在遥远的山峰上缓缓落下,疲惫的鸟儿也回到了树林中安息。深夜了,漏壶中的水快要滴完了
【注释】 惟:只有;善:好。现:显现;寿者相:有福气的人。令子:贤能的儿子。为:成为。天下师:天下人的楷模。 赏析: 此联是贺人母亲寿的对仗工整的寿联,上联“惟善人现寿者相”意思是说,只有那些善良之人才能显现为寿星。下联“有令子为天下师”意思是说,他有个贤能的儿子,将来会成为天下人的楷模。整首对联既表达了作者对寿星的美好祝愿,也赞扬了寿星儿子的优秀品质和高尚品德
``` 诗句翻译:山骨层层叠叠,破碎各盈尺;界限划分众峰青,丹赭纷然堆积。巍峨的画屏敞展,俯瞰嘉陵白水;半崖簇拥楼观,知是仙灵所居。孤根支撑短亭,杰阁倚临危石;窗棂可数清晰,照眼乱金碧色。时常有飞云来访,亭亭如远客之态;美人喜爱淡妆,岂必摒弃芳泽?何年李将军,留下小斧劈之地。 赏析:此诗为张问陶于己酉年(1799)所作,题咏凤县豆积山崖上的张果祠。诗人通过对祠堂的描写
这是一首描写农民辛勤耕作,希望丰收的诗。 第一句“柳树湾西去一带山田”描述了诗人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描绘了一个山间盆地的景象。 第二句“新耕入乱峰,豺虎留不得”表达了农民们不畏艰难,勇敢地在乱石中耕作的决心。 第三句“菽麦未全收,山田纷五色”展现了农民们在收获季节的忙碌景象,他们正在收割各种农作物。 第四句“老农贪地利,垂死竭筋力”表现了农民们为了土地而不惜一切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