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弟子籍逾四十年,垂老不及门,公忍抛百辈孤寒,头白有人悲放仰;
望京国程越三千里,大招未成赋,我能状个臣名德,汗青终古诵清忠。
【注】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号南斋老人。湖北武昌人。道光举人、同治进士,曾任两广总督和湖广总督等职,后因反对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而遭革职查办,旋被流放新疆。晚年寓居上海,与严复、刘翰清等人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并参与维新运动。有《书目答问》《輶轩语》等。光绪三十年(1904)卒于上海。此诗为挽联,是哀悼张之洞之作。
著弟子籍逾四十年,垂老不及门(张)
公忍抛百辈孤寒,头白有人悲放仰(张氏)
望京国程越三千里,大招未成赋(张氏)
我能状个臣名德,汗青终古诵清忠(张氏)
【赏析】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晚号南斋老人。原籍湖南善化县北乡(今长沙县黄兴镇长塘村),清光绪举人,官至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湖广总督。辛亥革命前后主张立宪,支持袁世凯称帝,1916年病死。
这是一副挽联。上联“著弟子籍逾四十年”,言作者在张家做弟子的时间已逾四十年之久。下联“公忍抛百辈孤寒”,言张之洞不忍抛弃这些弟子的孤独与寒冷。上联中的“弟子”二字指张之洞的门生,“逾四十年”表明师生关系已非一日;“公忍”二字则说明其对师道尊严的恪守。下联的“弃”字表明张之洞的无情,“百辈孤寒”四字则表达了张之洞门生的凄楚之情。整联既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感激之情,也流露出了对其无情的不满。
上联“望京国程越三千里”中的“望京国”指京城北京,而“程越三千里”则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敬仰之情。下联中的“大招未成赋”则表明张之洞未能完成其宏大的事业。整联既表达了作者对其才能的赞赏,又表达了对其未能实现抱负的惋惜。
上联“我能状个臣名德”中的“状个臣名德”意为能够描绘出一位有德行的君主形象,而下联中的“汗青终古诵清忠”则表明张之洞的形象将永远铭记在历史之中。整联既表达了作者对其忠诚的赞美,又表达了对其品德的钦佩。
【注释】
①著弟子籍:入张之洞幕府,成为其门生。
②垂老:年老。及:达到。门:这里指弟子。
③公忍:你(指张之洞)忍心。抛:抛弃。百辈孤寒:众多门生的孤苦与困苦。
④望京国:指希望回到京城为国家效力。程:旅程。越:超过。三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⑤大招:指张之洞曾欲建的大业或事业。未成:未能成功。赋:即文章。
⑥臣名:我(作者自称)的名誉。德:道德品质。
⑦汗青:泛指史册或历史记载。终古:永久,永远。诵:歌颂。清忠:廉洁正直的品质。
【译文】
我在你家做过弟子的时间已逾四十年之久,如今年纪已大,却没能在你身边侍奉您左右,你忍心抛弃众多弟子的孤苦与困苦啊!
您远赴京城的道路超过了三千里的距离,然而您的宏伟计划尚未能实现,而我也能描绘出一位有德行的君主形象,让我们的历史长河永久地记住您那清正廉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