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工诗翰,潇洒山阴客。
五字芳如兰,鲍谢踵遥迹。
初读采山篇,清思已奔绎。
中年气益醇,杜韩堪避席。
落笔褚河南,纤秀无拘迫。
拭几焚名香,脩洁懒成癖。
篆𨽻兼众妙,书成自镌石。
洞箫或在手,雅令佐浮白。
道气令人静,好友藉三益。
络秀本明慧,京华共晨夕。
病起俄复颠,才华世人惜。
箧底有遗笺,宝爱如珍璧。
【注释】
八哀诗: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八哀诗》共八首,是杜甫对唐王朝的八位大臣的追怀和悼念。沈刑部应范:沈应范,字子工,唐朝人,因工于诗而著称。
【译文】
沈子工诗才出众,潇洒如同山阴的客人。
他的五言诗如同兰花一样芬芳,追随鲍照、谢灵运的步伐。
初读他写的采山篇,清雅的思绪已经奔涌而出。
到了中年,他的文气更加醇厚,可以与杜牧、韩愈相比肩。
落笔如褚河南般纤细流畅,无拘无束。
擦拭着书桌上的名香,修洁懒散成了习惯。
篆刻兼有众人之妙,书成后自会镌刻在石上。
洞箫或许在手边,高雅的令牌辅助浮酒。
他的道气令人感到宁静,好友们借此得到三益。
络秀原本聪明明慧,京城里共同度过晨夕时光。
病起后又突然跌倒,才华出众却遭受世人的惋惜。
他的箧底保存有遗笺,珍贵得如同珍璧。
【赏析】
这首诗是追怀唐代名相张九龄的七律组诗中的第二首。张九龄,字子寿,号曲江,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八哀诗》是他为唐代几位大臣写的挽歌,表达了诗人对他们一生政绩的赞扬和对他们不幸早逝的哀悼。
第一联“沈子工诗翰,潇洒山阴客”,开篇赞美了沈应范的诗艺。沈应范的诗艺高超精湛,犹如山中隐士一般洒脱不羁。“山阴客”指的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他曾任东阳太守,居住在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们称他为山阴客。这里借指沈应范的诗风也像王羲之那样清新脱俗。
颔联“五字芳如兰,鲍谢踵遥迹”,进一步描绘了沈应范诗歌的艺术风格。沈应范擅长写五言诗,每句五字,诗风清新雅致,如同兰花一般芳香。他的诗歌深受鲍照、谢灵运的影响,继承了他们的艺术传统。鲍照、谢灵运都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以山水诗闻名于世。他们的作品风格豪放,语言华丽,意境深远。沈应范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同时,还加入了自己独特的创新,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颈联“初读采山篇,清思已奔绎”,描述了读者初读沈应范诗歌时的感受。当读者读到他的诗歌时,心中涌现出一股清新的诗意,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山水之中。这种感受让人陶醉其中,久久无法忘怀。这里的“采山篇”可能是指沈应范的某一首具体的诗歌作品,也可能是泛指他的诗歌作品。总之,这一联展现了读者对沈应范诗歌的深深喜爱和向往之情。
尾联“道气令人静,好友藉三益”,则进一步强调了沈应范诗歌的独特魅力。他的作品充满了道家的气息,使人心境平和宁静。此外,他还结交了许多好友,这些朋友对他的诗歌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意为他提供帮助和支持。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沈应范诗歌的赞赏和对其友情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赞美沈应范的诗歌和友情,展现了唐代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追求美好事物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