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有残红已可悲,更忧回首祗空枝。
莫嗟身世浑无事,睡过春风作恶时。

【注释】:

越人以幕养花因游其下——这里用“越人”比喻诗人,说自己像越人那样在花丛中养花,并由此来到花树下散步。“因”是“于是”,“因为”。“游其下”即游花丛之下。

尚有残红已可悲,更忧回首祗空枝——这里的意思是:还有残留的红花已经令人悲哀了,更让人担忧的是回头一望只见光秃的枝条。“残红”指凋零的花瓣或花朵。“祗”,只。“回首祗空枝”即“回首见空枝”。

莫嗟身世浑无事,睡过春风作恶时——这里的意思是:不要哀叹自己一生无所作为(无大事可干),而应该趁着春风和暖,多休息休息。“莫嗟”即不要哀叹。“作恶”指春风的猛烈吹拂。“春”是季节,“风作恶时”意谓春天的天气不好。

赏析:

《寒食雨禁中门尽开》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前二句写赏花之乐,结二句写惜春之情,全诗构思新颖,语言优美。首句写“游其下”之乐,二句写“游”之后之悲;三、四句写“不须惆怅近芳时”,五、六句点出伤春的原因:“莫嗟身世浑无事,睡过春风作恶时。”“作恶”,指春风的猛烈吹拂。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一生不得志,仕途坎坷。但他却能保持高洁的情操,写出许多感情真挚、风格优美的作品。《寒食》就是一首反映这种情怀的佳作。

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二日的节日,古人有禁火寒食的习惯。李商隐这首诗写的就是在清明寒食这天,作者到长安城南游玩的情景。

首句“越人以幕养花因游其下”一句,就写出了“游其下”的情趣。这“越人”二字很值得注意。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曾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吴复国。这里的“越人”就是借指越王勾践。作者通过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以幕养花”是说在野外搭建一个花棚,用来养花。“因”是“于是”,“因为”。“游其下”即游花丛之下。“犹”字表明作者心情的舒畅,与前面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句“尚有残红已可悲,更忧回首祗空枝”,是说尽管看到残红尚存,但更令人可悲的是,回头一看只见光秃的枝条了。(“祗”同“只”)。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观赏美景时所遭遇的不幸,以及由观景而生的感慨。“犹”字表明作者心情的舒畅。

第三句“莫嗟身世浑无事,睡过春风作恶时”,意思是不要哀叹自己一生无所作为(无大事可干),而应该趁着春风和暖,多休息休息。“莫嗟”即不要哀叹。“作恶”指春风的猛烈吹拂。“春”是季节,“风作恶时”意谓春天的天气不好。

最后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是说应该同情那些爱花的人,他们穿木屐踏着苍苔,想敲开柴门去观赏,却久久不能见到主人。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据《晋书.向秀传》记载,向秀与嵇康、吕安一起,常到山中去游览。一天早晨,向秀先来到,发现嵇康、吕安正在山中酣眠,便敲了敲门。嵇、吕二人惊醒后,问向秀为何敲门,向秀说是为了去看好友嵇康、吕安的。嵇、吕二人大惊,原来向秀也是来看他俩的。嵇、吕二人十分感激地向秀道谢,并请他留下过夜。第二天早晨,嵇、吕二人邀请向秀去打猎。向秀推辞了,他说昨晚没有睡觉,所以起得晚了。嵇、吕二人只好让他回去。后来向秀离开时,两人又挽留他住一夜,并送给他一些食物、酒菜。向秀临走时说:“我听说山林里有一种名贵的药物叫‘菌桂’,你如果能找到它,一定可以长生不死。”嵇、吕二人听了很高兴,就送他一棵菌桂树。向秀回到家里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朋友。朋友们听了都很惊讶,问他怎么知道这种药物的。他回答说:“我昨天来的时候,看见两只白兔在前面跑,后面跟着两只黑兔,我就猜想一定是有人要砍树,于是就敲了一下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向秀观林”。后来,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形容欣赏自然景物时的惊喜之情。

这首诗写于公元834年(唐文宗开成七年)初春时节。李商隐当时任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僚。这一天,柳仲郢邀集幕中诸友宴于柳氏花园亭子,席间柳仲郢出示一幅画上的山水景色供宾客们观赏。大家看了都赞不绝口。李商隐也兴致勃勃地观赏起来,并写下了这首题为《寒食雨禁中门尽开》的小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