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柔桑色,人声近语溪。
狭流听水急,高岸觉篷低。
野桨如飞鹜,春蚕尽织绨。
当年吴越路,石垒尚凄凄。
诗句解释:
一望柔桑色,人声近语溪。 - 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景象,远处的田野上长满了柔软的桑树,而附近的小溪边传来了人们的说话声。这里的“柔桑色”和“人声”都是视觉和听觉上的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画面。
狭流听水急,高岸觉篷低。 - 这两句诗描述了在狭窄的河道中,水流的声音显得格外急促,而在高高的河岸上,船篷似乎随着水位的升降而轻轻摇摆。这里通过对比狭长的河道和高耸的河岸,突出了水流速度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船篷在风力作用下的微小变化。
野桨如飞鹜,春蚕尽织绨。 - 第三句通过比喻,将野桨比作飞翔的野鸭,形象地描绘了船桨划动时轻盈而迅速的样子。接着,“春蚕尽织绨”则借用了春蚕吐丝织成坚韧丝线的形象,寓意着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辛勤工作,不断努力。
当年吴越路,石垒尚凄凄。 - 最后一句诗人回忆了曾经走过的吴越古道,那里的石头垒成的堡垒依旧屹立不倒,但如今却显得有些凄凉。这里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译文:
远眺柔美桑田,耳边人声渐入耳畔。
窄窄河面听水流急,高岸之上篷随风摇。
野舟桨似飞鸟掠过水面,春蚕已尽吐丝织网。
昔日吴越古道今犹在,石垒依旧带凄凉。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首句“一望柔桑色,人声近语溪。”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紧接着,“狭流听水急,高岸觉篷低。”则通过对比狭长河流与高耸河岸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旅途中的紧张与刺激。此外,“野桨如飞鹜,春蚕尽织绨。”通过巧妙的比喻,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动的生命力和情感色彩。而“当年吴越路,石垒尚凄凄。”则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感与时间的流逝。整首诗既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