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翠微间,溪山契幽想。
明月下庭除,欣然遂独往。
春溪漾素辉,寒松落幽响。
繁阴渐迷离,疏影散林莽。
一径薜萝深,柱杖缘萝上。
高僧夜未眠,开轩共澄朗。
坐久若有得,无言倚虚幌。

月夜至玉屏庵

古寺翠微间,溪山契幽想。

明月下庭除,欣然遂独往。

春溪漾素辉,寒松落幽响。

繁阴渐迷离,疏影散林莽。

一径薜萝深,柱杖缘萝上。

高僧夜未眠,开轩共澄朗。

坐久若有得,无言倚虚幌。

注释:

  • 古寺翠微间:古老的寺庙坐落在绿色的山峦之中。
  • 溪山契幽想:春天的溪水和山色与诗人心中的愿望相契合。
  • 明月下庭除:明亮的月光洒在庭院的石板上。
  • 欣然遂独往:诗人高兴地独自前往。
  • 春溪漾素辉:春天的溪水闪烁着银色的光芒。
  • 寒松落幽响:寒冷的松树在夜晚发出低沉的声音。
  • 繁阴渐迷离:浓密的树荫渐渐模糊不清。
  • 疏影散林莽:稀疏的影子散落在树林中。
  • 一径薜萝深:一条小径被藤蔓覆盖,显得深邃。
  • 柱杖缘萝上:拄着拐杖沿着藤蔓攀上去。
  • 高僧夜未眠:一个高僧仍然在夜晚保持清醒。
  • 开轩共澄朗:打开窗户让清朗的空气流通。
  • 坐久若有得:坐在那里思考了很久好像有所领悟。
  • 无言倚虚幌:默默地倚靠在空荡的栏杆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月夜下的玉屏庵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美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动。第一句“古寺翠微间”,便奠定了整首诗的氛围,古老而静谧的寺庙隐藏在绿色山峦之间,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接着,第二句“溪山契幽想”,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观的共鸣。

第三句“明月下庭除”,通过明亮的月光映照在庭院的石板上,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对自然景观的具体描写,包括春溪、寒松等元素,以及它们在夜晚的特有声音,如“春溪漾素辉”和“寒松落幽响”。这些细节使得整个景象更加生动和感人。

在第五句“繁阴渐迷离,疏影散林莽”中,作者表达了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微妙感受。第六句“一径薜萝深”,“柱杖缘萝上”则描绘了通往玉屏庵的小径及其周围的藤蔓植物。这种描写不仅增加了诗的层次感,还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氛围。

最后两句“高僧夜未眠,开轩共澄朗”和“坐久若有得,无言倚虚幌”则转向了对人物的描绘。诗人与高僧一起欣赏着窗外的美景,沉思良久后似乎有所领悟。而最后的一句“无言倚虚幌”,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的情感的细致描绘,展示了一种超越尘世纷扰的理想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