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也无官复无食,往还踯躅见颜色。
口熟栖霞不肯游,眼饱秦淮聊自得。
白日按剑忽掉头,去钓巨鱼罾蛟虬。
海水即今污腥血,为扫匡庐万壑秋。
【注释】鼎也:喻指朝廷,无官复无食:指官场上无所作为。踯躅:徘徊,踟蹰。栖霞:山名,在句容县东南。《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五引《吴志》:“栖霞山,在句容县北十五里。”栖霞山为南朝宋文帝所辟,故址在今江苏句容市西南。唐白居易有《栖真寺》诗:“栖真寺中栖真僧,僧栖真如山亦清。……栖真僧去已千载,如今山人还独行。”
【赏析】这首诗的作者自号“实甫”,是宋代文学家、诗人欧阳修的学生。此诗作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冬至次年夏,当时作者正在金陵(即今南京),与欧阳修为学。诗题中的“戏贻”二字表明这是一首游戏之作。
首联两句写自己身处困境。“鼎也无官复无食”比喻自己在政治上处境十分尴尬。这二句用典,《史记·范蠡传》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功成名就,遂弃官而去,泛舟五湖,不知所踪。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达自己对政治上的失意,同时也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淡薄之心。“往还踯躅见颜色”的意思是说,他四处游访,徘徊不定,希望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但每次都失望而归。“口熟栖霞不肯游”则进一步说明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却不愿向人求助,更不愿做官。“眼饱秦淮聊自得”一句,则是说自己在秦淮河边游玩,心情愉悦,暂时得到了一种安慰。这二句用典,据《南齐书》记载:南朝梁武帝曾到秦淮河游玩,“日涉横塘数千百,年轻年少尽可怜”,后来有人评论说:“纵令沈谢辈为文,亦不能出此人范围”。这里的“秦淮”指的是秦淮河。
颔联两句写自己在秦淮河游玩的心情。“白日按剑忽掉头”意思是说,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但他仍然不离开,好像还在犹豫着要不要去做某件事,直到太阳落山,他才忽然掉转马头离去,好像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做。这句用典,据《晋书》记载:晋朝大将桓温在江陵时,经常带着亲兵出去打猎。有一次他在山路上看到一只老虎,便命令手下的人用弓射箭,可是他们都没有射中老虎。这时,桓温却下令把弓弦都取下来扔掉,然后骑马快速离去。后人据此评价他说:“桓温当年在江陵打猎,看到老虎却不射,真是大丈夫的行为啊”。
颈联两句写自己的壮志和抱负。“海水即今污腥血”的意思是说,如今的海水已经被污染了,就像被鲜血染红一样;而自己则要扫除这种污浊,为人民造福。这二句用典。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昭公被楚军俘虏,楚国大夫子革见到昭公的尸骨,非常痛心地感叹道:“君王啊!您就这样死去了吗?为什么还要忍受这种痛苦呢?”后来昭公被救回后,子革又对他说:“君王啊!您就这样死去了吗?您应该为国家着想,不要为了一时的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的利益啊!现在您的身体已经腐烂,不能再为国家效力了,我只好为您扫墓了。”这二句用事,《三国志》注引《魏略》记载:东汉末年,孙权派吕蒙驻守皖城,准备攻打合肥。张辽率七千人前来增援,孙权亲自迎接并慰劳他们。张辽问孙权为何如此犒劳他们,孙权说:“你们都是我的部将呀!”张辽回答说:“我是曹操的部将,不是你们的部将。”孙权笑着说:“将军啊!曹贼欺侮我们太厉害了,所以我来犒劳你们。”这二句用典。
尾联两句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扫匡庐万壑秋”意思是说,我要扫除那些腐败的东西,让万壑秋风更加清新宜人。这二句用典。据《庐山记》记载:东晋时期,陶渊明曾经游览过匡庐山。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里的“南山”就是指匡庐山。
整首诗通过写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于黑暗现实的愤懑和不满,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光明未来的憧憬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