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下语益纯,孰云杂嘲评。
余乃执爵兴,种祸岂能更。
诱掖振厉之,先觉顺其性。
大同无町畦,天人互相庆。
欷歔立歧路,仰视纤云净。
持此谢嘉宾,且以证后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语言。
- 分析诗句内容:
(1)首联:色下语益纯,孰云杂嘲评。
“色”指颜色,指色彩。这里借指日本嘉纳治五郎的服饰颜色。“杂”意为“繁多”。“嘲”是讥笑。“评”是指评论。“纯”即纯正、纯粹。“孰云”即“谁说”。此句的意思是说:日本嘉纳治五郎的服饰色彩纯正,谁说他的言行不纯正呢?
(2)颔联:余乃执爵兴,种祸岂能更。
“执”是举持的意思。“兴”为兴起的意思。“种祸”指引发祸端。“岂”表示反问语气。“更”指再发生。这两句意思是说:我举起酒杯,兴起了感慨之意,哪能有引发祸端的道理呢?
(3)颈联:诱掖振厉之,先觉顺其性。
“诱掖”指引诱和扶持。“振厉”是振奋的意思。“先觉”是指最先觉悟的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引诱和支持振奋,让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顺应天理人性。
(4)尾联:大同无町畦,天人互相庆。
“町畦”是田间小路的意思。“庆”指庆祝、庆幸。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大同社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天地人和相互庆祝。
(5)结句:吁嗟立歧路,仰视纤云净。
“吁嗟”是叹息的意思。“吁嗟立”指站着叹息。“岐路”是两条岔路口。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站在岔路口叹息不已,抬头仰望天空,只见白云纯净。
(6)末联:持此谢嘉宾,且以证后圣。
“持”是持留的意思。“此”指前文所说的诗。“谢”是感谢的意思。“嘉宾”指宾客或贵宾。“证”是证明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拿着这首诗来向各位贵宾表达感激之情,并用来向后代的圣人证明我的看法。
- 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1)诗人在《答李芝山书》中指出中国学务之所以不发达,主要是因为士大夫阶层缺乏“公忠信义”的精神,而“泰西诸国所以强盛者,皆由士夫尚行谊,重气节故耳”。因此,他希望通过写诗来感化那些“不知大义”、“好高慕名”的士大夫们,使他们“知所趋舍”,进而振兴中国学务。
(2)本诗开头四句,是全篇的总纲和纲领。诗人首先对日本嘉纳治五郎的服饰色彩进行了评价,认为他的色彩纯正,言辞纯正,这是嘉纳治五郎的优点和长处;接着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认为引发祸端是没有道理的,只有扶持和振奋才能使有远见卓识的人顺应天理人性,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最后通过赞扬大同社会的公正与平等,表达了自己对天下太平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赏析:
- 嘉纳治五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他在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担任过多个要职,对中国学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本诗正是诗人对他来江南考察中国学务一事所创作的一首七律,表达了诗人对日本嘉纳治五郎的评价和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学务的现状以及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怀。
- 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将嘉纳治五郎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他的服饰色彩纯正,言辞纯正,这是他的优点和长处;他扶持和振奋有远见卓识的人,顺应天理人性,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他倡导大同社会,实现公正与平等,这是他的高尚品质。
- 诗人通过对嘉纳治五郎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学务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引发祸端是没有道理的,只有扶持和振奋才能使有远见卓识的人顺应天理人性,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天下太平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 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将嘉纳治五郎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他的服饰色彩纯正,言辞纯正,这是他的优点和长处;他扶持和振奋有远见卓识的人,顺应天理人性,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他倡导大同社会,实现公正与平等,这是他的高尚品质。这些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语言不仅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而且也能够激发读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