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色凄迷拥一山,霄长羁鹄亦飞还。
放船转觉波涛便,解佩依然蘅杜间。
动夜酸风摇恨去,向人明烛与春闲。
六州剩有巴陵酒,绰约楼台为破颜。

《鹿角夜泊》是清末近现代初陈三立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下面将逐一解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他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曾参加强学会。在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期间,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等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戊戌(1898)政变后,因“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职,后隐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
  1. 逐句释义
  • 湖色凄迷拥一山,霄长羁鹄亦飞还:湖水的颜色显得凄凉而迷蒙,仿佛拥抱着一座山峰。长空中的天鹅也像被束缚的鸟儿一样自由飞翔。
  • 放船转觉波涛便:放下船只,感受到波浪的起伏变化。
  • 解佩依然蘅杜间:解开佩饰,依旧闻到蘅草和杜若的香气。
  • 动夜酸风摇恨去:夜晚的寒风吹动,带走了人们的遗憾。
  • 向人明烛与春闲:在明亮的烛光下度过宁静的春天。
  • 六州剩有巴陵酒,绰约楼台为破颜:尽管只剩下几杯酒,但仍然能感受到楼台的美丽,使人的心情变得开朗。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绘水村夜色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感慨。他既想报效祖国,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困境,只能在夜泊水村的美景中寄托自己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期待。
  • 诗中的“巴陵酒”象征着诗人心中的英雄情怀和豪情壮志,即使岁月已逝,仍能保持那份不屈的精神风貌。楼台的形象则暗示了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虽然现实无法完全满足,但只要心中有梦,就能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美和希望。
  •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夜景的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深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陈三立的《鹿角夜泊》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感慨的诗歌,也是一首艺术性和思想性都非常高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陈三立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所经历的社会变迁和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