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术颓流颇复振,东南一老系扶轮。
火传取殿乡先辈,柴立应伤天戮民。
忧患逃禅能示疾,文书传道更谁伦。
倒肠别语飘江水,馀卧匡山梦故人。
【注释】
挽:慰问。通伯,即顾通伯,字子通,号通庵,江苏无锡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儒术:指儒学。颓流:衰败的潮流。复振:重新振兴。东南一老:指顾通伯。东南:泛指南方。老:这里表示尊敬之意,指顾通伯是位年迈的学者。系:拴住,扣留。扶轮:指助驾。这里是借“扶”字表达对顾通伯的敬重和挽留。火传:火种流传。取殿乡先辈:指顾通伯在乡里被奉为前辈。取殿:尊崇,敬仰。柴立:指柴车,古代丧事用的一种车子。应伤天戮民:应该受到上天的惩罚,民众的谴责。忧患逃禅:忧虑烦恼逃避佛教禅宗。能示疾:能以疾病来表示自己的病痛。文书:信札,书信。传道:传布教义。余卧匡山梦故人:我在匡山上卧病时梦见了故交。匡山:地名,在今安徽桐城东北。余卧:卧病。匡山梦故人:梦中遇见老朋友。
【赏析】
《挽马通伯》是一首吊唁友人的悼亡诗。全诗共八句,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友人辞官后返归家乡,受到乡亲们的喜爱;后四句写诗人对其逝世的哀悼之情。
首联两句说:“儒术颓流颇复振”,意思是说:儒术已经衰落,现在又恢复了。“颓流”,指衰落的风气;“复振”,指复兴,恢复。这里说“儒术颓流”,是指明朝中期以后儒家学说受到排斥、压制的局面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暂时的,并未根本扭转。“东南一老系扶轮”,“东南”代指南方,“系扶轮”是借用《论语·子路》:“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其学也?”中的语意,意思是说:你是一位年迈的老师,怎么能弃教从政呢?
第二联说:“火传取殿乡先辈”,意思是说:你的学问和声望已经传到乡间,成为人们敬仰的前辈,这当然很好。“火传”是承上文来的,“殿乡先辈”与“系扶轮”相呼应。
第三联说:“柴立应伤天戮民。”意思是说:你虽然受人们的敬重,但恐怕也会因此遭致祸殃,受到上天的惩罚,民众的谴责。“柴立”承上文而来,“天戮”即天诛,指受到天的惩罚;“应伤”就是“会伤”的意思,“伤”是动词,“应伤”是连动式结构,意为“应当遭受”。
第四联说:“忧患逃禅能示疾,文书传道更谁伦。”意思是说:他因为忧虑烦恼而遁入空门,表示自己有病,这是可以理解的,不必责难他。但是,他又以书信传道,这就显得有些荒谬可笑了。这里所说的“忧患逃禅能示疾”,是指顾通伯辞官归隐后隐居匡泉山,潜心佛理,自号“匡泉”,并以此表明自己有病。“文书传道”,是指顾通伯在晚年还从事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宣扬他的学术观点和思想理论等等。
最后两句说:“倒肠别语飘江水,馀卧匡山梦故人。”“倒肠”是形容悲痛之情。“别语”指别的话,“余卧”即“卧”,是卧病的意思。这句意思是说:我的悲痛之情如同倒泻的肠子一样,我卧病在匡山,时时梦见故交。“梦故人”既表现了诗人怀念友人的感情,又表现了诗人对友人不幸去世的悲痛之情。
这首诗在结构上前后呼应,首联和末联形成对仗,中间两联也相互照应。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沉郁悲凉,感情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