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如龙忽昂首,兜之不住复东走。
走到沧海路已穷,翻身跳入冯夷宫。
之而鳞爪藏不得,散作海上青芙蓉。
我从崱屴来,买棹归乡里。
小焉海潮生,百夫声齐起。
掀碇转柁飞如龙,倏时已过山千重。
回头却顾船来处,天半屹立千高峰。
鸾凤翱翔以下瞰,龙虎巃嵷而上冲。
黄牛白犬距其左,龟形鳖状肩相从。
既连复断横复纵,如迎如送如拱揖,为狮为象为孩童。
纷纷到眼不暇给,谁复一一比拟工形容。
我疑大海中有巨鳌足,首戴屃赑作山岳;
又疑巨灵伸左手,下捉蛟螭露筋肘。
不然茫茫海水浩无岸,山根地脉亦中断;
何以不崩不坏洪涛中,蛛丝马迹相钩贯。
穿过澎湖沟底来,一发螺纹都莫看;
荡云沃日浪如山,四大皆空天浩瀚。
忽然万里川倒流,插天掉出鸡笼头,掷下五十二区神仙窟宅之瀛洲。
诗句解析与赏析
第1-4句:
- 放洋望屿寻脉处:“由港口放洋,望海上诸屿,寻台山来脉处。”描绘了一幅航海者在海上寻找通往远方的路径的画面,体现了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决心。
- 鼓山如龙忽昂首:“鼓山如龙忽昂首,兜之不住复东走。”形象地描述了鼓山(可能是台湾著名景点之一)的壮丽和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仿佛一只巨龙突然抬头,让人难以抗拒其威严和美丽。
第5-7句:
- 沧海路穷翻身跳入冯夷宫:“走到沧海路已穷,翻身跳入冯夷宫。”这里可能指的是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选择勇往直前,直接跳入未知的领域,象征着无畏和决断。
- 鳞爪藏不得,散作海上青芙蓉:“之而鳞爪藏不得,散作海上青芙蓉。”表达了一种无法隐藏或捕捉的遗憾,但最终这些痕迹或痕迹化作了海洋中的青芙蓉,象征着事物的无常和变迁。
第8-13句:
- 崱屴从我买棹归乡里:“我从崱屴来,买棹归乡里。”通过“崱屴”这个词汇,诗人可能在描述自己的旅途经历,或是对故乡的思念。买棹归乡意味着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家乡。
- 小焉海潮生百夫声齐起:“小焉海潮生,百夫声齐起。”描写了一个宁静的海面,随着海潮的涨落,伴随着渔民们齐心协力的声音,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和动态美。
- 掀碇转柁飞如龙:“掀碇转柁飞如龙,倏时已过山千重。”这里的“掀碇转柁”可能是描述船只的操控技巧,而比喻成“飞如龙”则展现了船只在海面上的迅疾和自由。
- 回头却顾船来处,天半屹立千高峰:通过对船只方向的观察和对远处山峰的回忆,诗人表达了一种对过往旅程的留恋和对自然景观的敬畏。
第14-20句:
- 鸾凤翱翔以下瞰,龙虎巃嵷而上冲:“鸾凤翱翔以下瞰,龙虎巃嵷而上冲。”通过鸾凤飞翔和龙虎上冲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中强大力量的赞美和对自由飞翔的追求。
- 黄牛白犬距其左,龟形鳖状肩相从:“黄牛白犬距其左,龟形鳖状肩相从。”通过黄牛、白犬等动物的形象以及龟和鳖等水生生物的描述,诗人构建了一个和谐共生的自然场景,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爱护。
- 既连复断横复纵,如迎如送如拱揖,为狮为象为孩童:描述了自然景观的多变性,既有连接也有断裂,既有欢迎也有送别,既有狮子般的雄壮也有儿童般的嬉戏,表现了大自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21-26句:
- 纷纷到眼不暇给,谁复一一比拟工形容:“纷纷到眼不暇给,谁复一一比拟工形容。”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惊叹和赞叹,他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所有的美丽细节。
- 我疑大海中有巨鳌足,首戴屃赑作山岳;:“我疑大海中有巨鳌足,首戴屃赑作山岳。”推测大海中可能存在巨大的生物——鳌(即龙),它们以强大的姿态支撑着大海的山脉。
- 又疑巨灵伸左手,下捉蛟螭露筋肘:进一步猜测大海中有巨大的生物,它们伸出左手下捉蛟螭,露出筋腱的肘部。这些想象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想象力。
第27-30句:
- 不然茫茫海水浩无岸,山根地脉亦中断;:表达了对大海浩瀚无垠的赞叹,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存在的力量和秩序。
- 何以不崩不坏洪涛中,蛛丝马迹相钩贯: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大海在巨大的压力下仍然保持完整和稳定?这似乎在探讨自然界中存在的平衡和和谐。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海上景色和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如龙、鸾凤、龟、鳖等生物的形象,以及海浪、山川等自然景观,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画面感。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将自然之美和人类情感融为一体,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