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领高秋意,当头片月看。
碧空云自淡,金掌露初漙。
柝起街声静,砧鸣夜色寒。
清辉应万里,不独照长安。

注释:

  1. 赋得长安一片月:题目,即“咏长安月亮”。
  2. 谁领高秋意:谁领会了高远秋天的意蕴?
  3. 当头片月看:抬头仰望明亮的月光。
  4. 碧空云自淡:天空中的白云显得更加淡薄。
  5. 金掌露初漙(tòu):金色的宫殿门上的露水刚滴落。
  6. 柝(tuò)起街声静:更鼓声响起时,街上的行人已经入睡。
  7. 砧(zhēn)鸣夜色寒:妇女们在夜晚捣衣,发出的砧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凄凉和寒冷。
  8. 清辉应万里:月光洒遍了整个大地,照耀着遥远的万里之遥。
    赏析:
    本题是一首咏物诗,以咏月为题,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图。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长安的夜晚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首句“谁领高秋意”,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引出了“高秋”之意,表达了自己对秋天景色的独特感受和理解。颔联“碧空云自淡,金掌露初漙”,则进一步描绘了夜空中的明月、白云和露珠等自然景物,形成了一幅和谐而宁静的画面。颈联“柝起街声静,砧鸣夜色寒”则通过更鼓声、砧声等声音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寂静而冷清的氛围。尾联“清辉应万里,不独照长安”则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之情,认为月亮的光辉普照万物,无论距离多远都能得到欣赏。
    此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诗意画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