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刻《豳风》之《七月》,使彼长吏朝夕知民依。
【注释】
观:看。邹、峄:二山名,在今山东曲阜县西南。
长吏:县令。
依:依靠。
赏析:
此为作者任济南郡丞时所作,是一篇劝农文。
“观秦丞相李斯邹峄山碑”,起句点题。李斯,字通古,战国时楚国上蔡人,曾辅助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主持的“书同文”、“车同轨”政策,以及焚书坑儒等,都是秦始皇的暴政。李斯死后,其子李由袭爵位,任丞相。邹和峄是两座山,位于山东省曲阜市附近。这里指邹峄山。李斯是秦国丞相,他主持修了泰山、方士、莱芜等刻石,立于山上,成为千古奇观。
“请刻《豳风》之《七月》,使彼长吏朝夕知民依”。意思是说,请将《诗经·国风》中《七月》篇刻在泰山上,让地方官每天早晚都能看到人民安居乐业的情景。
《七月》,周代诗歌名,共三十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各地的歌谣,“雅”是周王朝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颂”是对古代帝王的歌颂之辞。“豳”是周代诸侯国,在今陕西省旬邑县东南。“风”在这里泛指民歌。
“长吏”,即地方官吏,也泛指地方行政长官。“朝夕”,早晨晚上。“依”,依赖。
“赏析”:
这首诗以秦丞相奏斯的《始皇刻石》和《泰山刻石》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心。诗中运用对比手法,把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与李斯等人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凿直道,修封峦(峦山),表里山河”形成鲜明的对照,生动地揭示了秦亡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作者还指出,秦统治者之所以灭亡,是由于他们“不恤其百姓,不爱其万民”,只知一味搜刮民财,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因此,只有像孔子一样“忧道不忧贫”,“忧君不忧身”的仁人志士才能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全诗语言简练,笔力刚劲,寓意深刻,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