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膏灯灭银雁飞,荒陵火入化宝衣。
辒辌骨臭已千载,何况金石埋烟霏。
峄山之碑野火燎,枣木传刻形摹肥。
谁为伐石矗立此,大书深刻高巍巍。
细观似同骑省本,相斯刀笔存依稀。
我来下马坐其侧,以指画肚穷是非。
蛟鼍斫断口难读,无异石鼓驱騑騑。
论庭清寂了无事,二三老吏闲倚扉。
见我口诵窃相语,授以纸笔立周围。
为书一通导之读,得所未见惊且欷。
当年祖龙踞周鼎,剪除六国如驱豨。
井田封建荡灭尽,铲削仁义为不禨。
相斯佐之更新法,盭深督责唯刑威。
东行郡县上邹峄,镌劖崖石昭日晖。
丞相臣斯臣去疾,咸昧死请无从违。
其辞直欲迈三五,谗谄面谀紫乱绯。
呜呼!
夏殷周礼至此极,千古覆辙堪悲譩。
方今庙堂慎旌别,登崇俊良绝脂韦。
淫朋比德岂宜有,盍不去此玷翠微。
【译文】
鱼膏灯灭银雁飞,荒陵火入化宝衣。
辒辌骨臭已千载,何况金石埋烟霏。
峄山之碑野火燎,枣木传刻形摹肥。
谁为伐石矗立此,大书深刻高巍巍。
细观似同骑省本,相斯刀笔存依稀。
我来下马坐其侧,以指画肚穷是非。
蛟鼍斫断口难读,无异石鼓驱騑騑。
论庭清寂了无事,二三老吏闲倚扉。
见我口诵窃相语,授以纸笔立周围。
为书一通导之读,得所未见惊且欷。
当年祖龙踞周鼎,剪除六国如驱豨。
井田封建荡灭尽,铲削仁义为不禨。
相斯佐之更新法,盭深督责唯刑威。
东行郡县上邹峄,镌劖崖石昭日晖。
丞相臣斯臣去疾,咸昧死请无从违。
其辞直欲迈三五,谗谄面谀紫乱绯。
呜呼!
夏殷周礼至此极,千古覆辙堪悲譩。
方今庙堂慎旌别,登崇俊良绝脂韦。
淫朋比德岂宜有,盍不去此玷翠微。
【注释】
李斯:战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鱼膏:鱼的内脏。
银雁:指烛光。
荒陵:指秦始皇陵墓。
辒辌(wēn huī):古代一种可以拆卸的棺椁。
“枣木”句:说李斯在制作墓碑时,用枣木雕刻出形状和文字。
“谁为”句:说是谁把石头砍下来竖立在这里的。
“大书”句:说大书深刻,高大巍峨。
相:指李斯。
骑省:即骑省官,是秦代的一种官职。
《石鼓文》:相传是秦朝人刻在石鼓上的文字,后来被李斯收集起来,刻在碑上。
“蛟鼍”句:说蛟鼍咬断了碑文,使人们难以辨认。
“石鼓”句:说石鼓文像石鼓那样驱赶马匹。
“谗谄”句:说谗言谄媚的人用紫色来装饰衣服。
“夏殷”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到此为止,千年后的历史教训令人悲痛。
“方今”句:说现在朝廷应该审慎地区别善恶,推崇贤良,杜绝阿谀逢迎的行为。
“淫朋”句:说那些贪图名利而相互勾结的人不应该存在。
“盍不去”句:说何不去掉这些玷污青山的恶人?
【赏析】
《观秦丞相李斯邹峄山碑》是唐代诗人韩愈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写李斯刻制秦篆的过程,讽刺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作者对李斯刻制秦篆一事的不同看法。
诗的前两句写李斯刻制秦篆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李斯刻制秦篆时的情状:点燃蜡烛,烧着银蜡台,烛光在夜空中闪耀,照亮了李斯的面容;他正在刻制秦篆,火光映照在他脸上,显得非常明亮。这两句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展示了李斯刻制秦篆时的场景,使人仿佛看到了他专注的神情和专注的目光。
后四句则通过李斯刻制秦篆的目的及其结果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李斯刻制秦篆的目的是在于树立自己的名声,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这一行为做得尽善尽美,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他的行为却遭到了人们的非议,认为他的刻制秦篆的行为是一种奸诈的手段,充满了欺骗和虚伪。这种观点与作者的看法截然不同,使得作者对李斯的做法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这首诗还通过对李斯刻制秦篆的过程的详细描述,揭示了当时政治上的腐败和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了韩愈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