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馀年共事最相亲,噩耗忽惊传,应为蓼莪多陨涕;
重五节一谈即终古,遗孤曾见托,可能桃李促成阴。
【注释】
挽李锦堂联:此诗是写给好友李锦堂的挽联。
廿馀年共事最相亲,噩耗忽惊传,应为蓼莪多陨涕;
重五节一谈即终古,遗孤曾见托,可能桃李促成阴。
【赏析】
李锦堂(1863-1915),字伯言,号梦石。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其一生以诗文著称于世,尤以楹联闻名,与黄宾虹齐名,有“南黄北李”之称。
首联“廿馀年共事最相亲,噩耗忽惊传,应为蓼莪多陨涕”,表达了作者对李锦堂深厚的情谊和对其突然去世的震惊。“廿馀年共事最相亲”意味着二人相识已久,彼此间关系亲密无间。然而,在李锦堂突然离世的消息传来时,人们会感到无比悲痛。“噩耗”一词暗示这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而“蓼莪”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代表着悲伤和哀悼。因此,作者在得知噩耗时,自然会流下伤心之泪。
颔联“重五节一谈即终古,遗孤曾见托,可能桃李促成阴”,则表达了对李锦堂生前事迹的回忆和对其逝世的惋惜。“重五节一谈即终古”中的“重五节”指的是端午节,这是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在这里,作者用“一谈”来表示与李锦堂的交谈总是那么长久而深刻。而“遗孤曾见托”,则暗示着李锦堂在生前一直关爱着孤儿,愿意帮助他们成长。“可能桃李促成阴”中的“桃李”象征着学生或后辈,而“阴”则意味着永恒。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锦堂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善举和教诲而永远被人们铭记。
这首诗通过对李锦堂生前事迹的回顾和对其离世的哀悼,展现了他对这位朋友的深深怀念和尊敬之情。同时,通过运用典故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既富有哲理又充满情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和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