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浮云漠漠开,萧条人事叹登台!
谁将玉斧黎河划,竟使金牛蜀道来!
南北烽烟沉白日,东西山水起黄埃。
不堪踪迹如王粲,我欲伤时赋「七哀」!
登楼有怅二首
海上浮云漠漠开,萧条人事叹登台!
谁将玉斧黎河划,竟使金牛蜀道来!
南北烽烟沉白日,东西山水起黄埃。
不堪踪迹如王粲,我欲伤时赋「七哀」!
注释:海上的云彩漠漠地散开,令人感到寂寞和凄凉。我登上高台感叹着这萧条的世情。是谁用一把玉斧将昆仑山的界限划分出来?竟然使得从金牛山到剑阁的道路开通了!北边的烽火连天,淹没了太阳;南边的烽火冲天,遮蔽了阳光;西边的战火连天,遮住了山岳。我像王粲一样四处流离,心中悲苦。我真想写出一首“七哀”诗来抒发我的悲痛之情。赏析: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当时诗人正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任刺史。夔州一带山高水险,道路崎岖。诗人在登高远眺之际,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当年自己由长安被贬至此的情形。因此,他写下了这首《登楼有怅》诗。
诗的第一联写登楼所见的景物。诗人登上高楼,只见一片海雾弥漫而来,茫茫无际。这茫茫海雾之中,又夹杂着一种萧索的气氛,使人不禁叹息起眼前这种冷落的景象。
第二联写诗人登楼所见到的历史遗迹。诗人放眼望去,只见黄河之滨,昆仑山西侧的群山中,一道道瀑布从山上泻下,汇成滚滚的流水,形成了一条从中原到西南的交通要道——金牛道。
第三联写山河破碎,烽烟四起的混乱局势。诗人看到西北边塞一带烽火四起,浓烟蔽日,形势极为紧张;东南沿海一带也战事频仍,烽烟连绵不断。
第四联写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痛心和对前途的忧虑。诗人看到国家的分裂、战争的不断,心中十分不安。同时,他也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处境,不禁悲从中来。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感慨地说:“我就像王粲那样四处流浪,不知该往哪里去才好。”王粲曾做过荆州牧,后因为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荆州。后来,他投靠曹操,但不久就离开了曹操,最后客居江陵(今属湖北)。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与诗人此时的心情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