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白云四更雨,踏青人听更残鼓。
鼓声才绝人声扰,巳见春衫度林杪。
蒙蒙松竹径尚昏,春燕亦复随春人。
风光纵好春人讶,似怨桃花已先谢。
山中一岁止一来,棠棣枝下仍徘徊。
一旬春鬓无颜色,却戴幽兰露犹滴。
洋川曲折径亦斜,沿路喜寻亲串家。
湔裙春水年年好,只惜红颜镜中老。

【注释】

清明日望远:清明时节,登高远望。

三更白云四更雨,踏青人听更残鼓。

——清晨的白云和细雨,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感觉。

踏青人:春游的人,指诗人自己。

鼓声才绝人声扰,巳见春衫度林杪。

——更夫敲鼓的声音刚停,人们就纷纷起身,穿起春装在林梢上徜徉。

巳见:已经看见。

春衫:春季穿的衣服。

林杪:树梢。

蒙蒙松竹径尚昏,春燕亦复随春人。

——松竹小径仍然昏暗,春天的燕子也随着春人飞翔。

风光纵好春人讶,似怨桃花已先谢。

——纵然是美好的风光,也令人感到惊讶,好像春天的桃花比往常更早地凋零了。

山中一岁止一来,棠棣枝下仍徘徊。

——山上一年只有一次春天的景色,但诗人还是驻足不前,久久徘徊。

棠棣:一种树木名。

一枝:指一株棠棣树。

山中:指山中的景致。

岁来:一年来。

徘徊:逗留,停留。

一旬春鬓无颜色,却戴幽兰露犹滴。

——经过一个月的春天之后,诗人的鬓发已变得灰白,但他依然戴着美丽的兰花,让露水滋润着他的容颜。

一旬:十天。

春鬓:春天的头发。

无颜色:没有血色。

幽兰:清雅之花。

幽兰露:指用兰花浸泡的水洗头后留下的露珠,用以润泽头发。

洋川曲折径亦斜,沿路喜寻亲串家。

湔裙春水年年好,只惜红颜镜中老。

——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旁,沿着道路寻找亲朋好友。

湔裙:洗衣服。

水年年好:每年春天都能洗去衣物上的污垢,水质总是清澈的。

只惜红颜镜中老:“只是遗憾青春如花,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逝去。”

“红颜”:年轻女子。

镜中老:指容颜在镜子里显得苍老。

赏析:

《清明日望远》为南宋诗人汪莘所作七言律诗。此诗以清明时节望远为题,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与人生岁月的感慨。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明快,富有韵味。

第一句“三更白云四更雨”,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春夜图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大自然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这美妙的夜晚之中。

第二句“踏青人听更残鼓”,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场景。诗人通过描述人们听着更鼓声入睡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第三、四句“鼓声才绝人声扰,巳见春衫度林杪”,进一步描绘了春夜的热闹景象。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鼓声与人的欢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欢快而又温馨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春天的到来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

接下来两句“蒙蒙松竹径尚昏,春燕亦复随春人”,则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田园景色。诗人通过描绘松竹和小径的景象,以及春燕与人们的和谐相处,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最后两句“风光纵好春人讶,似怨桃花已先谢”,则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通过对桃花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短暂易逝的感叹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整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宋代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的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