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衮衮来,陡起山门前。
顽空被偪塞,失却东南天。
石棱瘦筋露,涧道枯绠悬。
不知何峰水,流作溪桥泉。
入门寻断碑,古迹想白莲。
同时十八人,縳律如坐禅。
饮酒不入社,渊明岂非仙。
【注释】
连山:形容山峰连绵起伏。衮衮来:指群峰聚集而来。东林寺:位于今浙江杭州市西湖灵隐寺后。顽空:指佛家所说的“顽空”,即佛教中的无常、无我之思想。被逼迫:指受到压迫。失却东南天:意谓寺庙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或名声。石棱:石缝。瘦筋:指岩石的纹理。涧道:山间小溪。绠(ɡěnɡ):汲水的竹筒,引申为绳。想白莲:意谓想象中见到的白莲花。同时十八人:指与诗人同时代的僧人。縳(jià)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如坐禅:意谓像和尚一样专心修行。饮酒不入社:指不参加寺院里的聚会或宴会。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岂非仙:难道不是仙人吗?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访东林寺时所作。诗中通过描写山水景色和僧房的幽静,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之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清远,充满了浓厚的道家色彩。
首联写登临所见的景物。诗人登上东林寺,只见群山连绵,峰峦层叠,宛如一幅巨大的画卷铺展在面前。颔联进一步描绘了山势的险峻和山中的环境。由于山势陡峭,人们无法攀援而上,只能远远地望着它。而那些被挤压到山脚的岩石,更是显得瘦弱而脆弱。涧道上的枯藤如同悬挂的绳索,令人不禁想起古人所说的“危崖挂枯松”之景。颈联则通过对山峰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那突兀的山峰,就像一位高傲的将军,矗立在天地之间,让人感到渺小而无力。而那些清澈的溪流和蜿蜒曲折的小径,又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诗人李白,他曾经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瀑布的壮丽景象。尾联则是对寺院生活的向往。作者在寺院中找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他在这里找到了一种超脱物欲的精神寄托,也找到了一种宁静的生活情趣。这种生活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它不仅仅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部寓言小说。诗人借助于山水之美,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的深深感悟。这种感悟既来自于对自然的观察和体会,也来自于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山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