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戎菽六胡麦,关里储粮千万石。
迢递输军用百车,山关尽日闻鞭策。
官骡苦瘦民骡肥,官车苦敝民车泽。
民车已过伊吾西,官车踯躅敦煌碛。
热风瀚海百疫生,冻雪阴山三伏积。
运粮人畜还食粮,去日千钧到时百。
花门出没昭莫多,更恐饥来肉不择。
艰难暂饱古城军,深秋或者粮因敌。
译文:
在南边的运粮路上,四分戎菽六胡麦,关里储粮千万石。
迢递输军用百车,山关尽日闻鞭策。
官骡苦瘦民骡肥,官车苦敝民车泽。
民车已过伊吾西,官车踯躅敦煌碛。
热风瀚海百疫生,冻雪阴山三伏积。
运粮人畜还食粮,去日千钧到时百。
花门出没昭莫多,更恐饥来肉不择。
艰难暂饱古城军,深秋或者粮因敌。
注释:
- 南运粮行:描述的是南边的运粮路线及其情况。
- 四分戎菽六胡麦:指粮食被分成四份给军队,其中六分是胡地的小麦。
- 关里储粮千万石:指的是关内储存了数百万石粮食。
- 迢递输军用百车:形容运输物资的车辆络绎不绝。
- 山关尽日闻鞭策:形容山关内外,每天都能听到战马的奔跑与鞭策声。
- 官骡苦瘦民骡肥:形容官用的骡子因为劳累而消瘦,而民间使用的则相对肥壮。
- 官车苦敝民车泽:形容官用的马车磨损严重,而民间马车则比较干净。
- 民车已过伊吾西:说明民间使用的车辆已经越过伊吾西边。
- 官车踯躅敦煌碛:形容官车的行进缓慢和犹豫,可能是因为路途艰难或受到其他原因的影响。
- 热风瀚海百疫生:描述炎热和干燥的天气以及广阔的沙漠中百种疾病同时发生的状况。
- 冻雪阴山三伏积:形容严寒的冬天和漫长的积雪使得山谷中的气温极低。
- 运粮人畜还食粮:指运送粮食的人和牲畜返回后需要再次获得食物来恢复体力。
- 去日千钧到时百:形容过去的重量很大,但到达时却变得微不足道,比喻形势变化巨大。
- 花门出没昭莫多:指边境地区经常有战争发生,花门即边境地区的象征。
- 更恐饥来肉不择:担心饥荒来临,连最劣质的肉都吃。
- 艰难暂饱古城军:指在艰难困苦中暂时满足了士兵的需求。
- 深秋或者粮因敌:暗示可能因为敌人的侵扰而导致粮食供应出现问题。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南边运粮路线上的情景。从“南运粮行”开始,诗人便铺开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诗中对运粮场景、官员与百姓生活状况的描述,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诗中多次提到“官骡”与“民骡”,通过对比官用骡子的疲惫与民间骡子的健壮,反映了官员与民众之间在资源分配上的悬殊差距。这种描写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问题,也深刻体现了诗人对于民生的关注和同情。
诗中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如“热风瀚海百疫生”、“冻雪阴山三伏积”,既展示了边塞的恶劣气候,也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这些自然景象与人类社会的冲突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悲悯色彩的画面。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切入,通过对南边运粮路线上的场景描绘,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复杂面貌和人民生活的艰辛。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真实的历史画卷,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社会和人性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