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岁古城隅,喧阗逐马迹。
兹游复何有,败苇如折戟。
山僧阅世变,惘惘肃行客。
兴来泉悦耳,事往尘涴壁。
偶然会心处,岂必夙所历。
笑语得春先,馀寒觉昼寂。
远望牛首山,小于坐旁石。
六代兴亡图,一一罗几席。
薄晴有新意,春气相与白。
不有江山助,风光亦虚掷。
感念半山老,大名毁所积。
是非逐世改,来者又谁惜。
明日约探梅,回视今复昔。

庚戌正月十四日游半山寺次伯严韵

【注释】:

  • 庚戌:农历年。
  • 正月十四日:指元和九年(814)的正月初十,诗人与好友张伯严同游半山寺,作此诗以记之。
  • 昨日:前一日。
  • 古城隅:指洛阳城东的龙门石窟,因有佛窟而得名。
  • 喧阗:喧闹。马迹:指车马奔驰的痕迹。
  • 今游:今游半山寺。
  • 败苇如折戟:比喻世事变迁,如同折断的兵器。
  • 山僧:寺庙中的和尚。阅世变:观察世事的变化。
  • 惘惘:怅惘、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肃行客:恭敬地对待行客。
  • 兴来泉悦耳:兴致勃发时,泉水潺潺悦耳动人。
  • 事往尘涴壁:往事已经过去,墙壁上沾满了尘土。
  • 偶然会心处:偶然之间,有所领悟之处。
  • 岂必夙所历:难道一定是以前所经历过的。
  • 笑语得春先:在春天到来之前就听到笑声和谈话。
  • 馀寒觉昼寂:感到早晨的寂静中有一丝余寒。
  • 牛首山:位于江苏镇江市西北,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的一座山。
  • 小于坐旁石:比坐在旁边的一块石头要小。
  • 六代兴亡图:指描绘北齐到唐末六个朝代兴衰更替的壁画。六代:指北齐、东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
  • 罗几席:陈列在几案之上。
  • 新意:新的意境或景象。
  • 春气:春天的气息。相与白:相互映衬,显得更加洁白明亮。
  • 江山助:大自然的美助益了美景的呈现。风光亦虚掷:美丽的景色也不过是徒劳地存在而已。
  • 感念:思念。
  • 大名毁所积:指自己名声的毁灭是因为过去的积累。
  • 是非:对错、好坏。
  • 逐世改: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 来者:现在的人或事物。
  • 又谁惜:又有谁会珍惜呢?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作者游览半山寺时所见所感。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感慨的抒发;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又有对现实的思考。全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
    首联“昨岁古城隅,喧阗逐马迹。今游复何有,败苇如折戟。”回忆去年在古城洛阳,车马喧嚣,尘土飞扬的情景。如今再游半山寺,却发现一切都已消失,只剩下一片败落的景象。这里的“败苇”比喻世事变化无常,如同折断的武器一样无法挽回。
    颔联“山僧阅世变,惘惘肃行客。兴来泉悦耳,事往尘涴壁。”写寺庙中的和尚观察世事的变化,内心感到困惑不安;而游客们则在兴致勃勃时,泉水潺潺,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声音。这里的“事往尘涴壁”用典自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颈联“偶然会心处,岂必夙所历。”表示在偶然间,作者找到了一种领悟,这种感觉并不是因为以前的亲身经历而得来的。这里的“会心处”可以理解为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一种灵感顿悟或是与古人心灵的相通。
    尾联“笑语得春先,馀寒觉昼寂。”写在春天到来之前,就已经听到了人们的笑声和谈话声,感受到早晨的宁静与寂静。这里的“馀寒觉昼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半山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受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深刻而丰富,既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