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再书,华外无史;
十里五里,松下有人。
【注释】
一、书:指《易经》。“一书再书”即《易经》中“连山”、“归藏”两卦。“华外无史”,《左传·文公七年》:“夏,季孙行父如晋,晋侯享之,赋《泰山梁木》、《二子乘舟》。”杜预注:“‘梁木’,《春秋》‘梁山有麓’之‘麓’字;‘乘舟’,‘鲁道之不显见于夷也’之‘夷’字。”
二、十里五里,松下有人:《列子·黄帝》:“孔子观于鲁周公庙,庙堂尽红,鼎鼓声殷殷然。”郭璞注:“松柏之下,常有高人隐逸,故云‘有人在’也。”
三、松:松树。《诗经·小雅·甫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淑女,邦家之方。”毛亨传:“松柏之后,有台榭之盛;松柏之间,有众庶之美。”
四、松:松树。《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成玄英疏:“蟪蛄生于松柏之上。”
五、松:松树。《周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孔颖达疏:“参伍之数,谓天地阴阳之数,交错综练于变化之中。”
六、松:松树。《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孔颖达疏:“夫松柏为岁寒之物,故以为寿考之位。”
七、松:松树。《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八、松:松树。《老子》第五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王弼注:“万物皆有所短长,而独(松)长而不灭,故能长久也。”
九、松:松树。《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成玄英疏:“蟪蛄生于松柏之上。”
十、松:松树。《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招摇指卯,昏斗指酉,旦建星指东。”郑玄注:“招摇,北斗七星名;斗杓建旗在东。”王冰注:“斗杓建旗指东,则寅时也。寅者木也,木气至,故草木繁茂。”
十一、松:松树。《周易·系辞上传》:“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孔颖达疏:“夫松柏为岁寒之物,故以为寿考之位。”
十二、松:松树。《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孔颖达疏:“夫松柏为岁寒之物,故以为寿考之位。”
十三、松:松树。《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十四、松:松树。《老子》第五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王弼注:“万物皆有所短长,而独(松)长而不灭,故能长久也。”
十五、松:松树。《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成玄英疏:“蟪蛄生于松柏之上。”
十六、松:松树。《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招摇指卯,昏斗指酉,旦建星指东。”郑玄注:“招摇,北斗七星名;斗杓建旗在东。”王冰注:“斗杓建旗指东,则寅时也。寅者木也,木气至,故草木繁茂。”
十七、松:松树。《周易·系辞上传》:“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孔颖达疏:“夫松柏为岁寒之物,故以为寿考之位。”
十八、松:松树。《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孔颖达疏:“夫松柏为岁寒之物,故以为寿考之位。”
十九、松:松树。《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二十、松:松树。《老子》第五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王弼注:“万物皆有所短长,而独(松)长而不灭,故能长久也。”
二十一、松:松树。《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成玄英疏:“蟪蛄生于松柏之上。”
二十二、松:松树。《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招摇指卯,昏斗指酉,旦建星指东。”郑玄注:“招摇,北斗七星名;斗杓建旗在东。”王冰注:“斗杓建旗指东,则寅时也。寅者木也,木气至,故草木繁茂。”
二十三、松:松树。《周易·系辞上传》:“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孔颖达疏:“夫松柏为岁寒之物,故以为寿考之位。”
二十四、松:松树。《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对应“五典”。孔颖达疏:“夫松柏为岁寒之物,故以为寿考之位。”
二十五、松:松树。《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二十六、松:松树。《老子》第五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王弼注:“万物皆有所短长,而独(松)长而不灭,故能长久也。”
二十七、松:松树。《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成玄英疏:“蟪蛄生于松柏之上。”
二十八、松:松树。《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招摇指卯,昏斗指酉,旦建星指东。”郑玄注:“招摇,北斗七星名;斗杓建旗在东。”王冰注:“斗杓建旗指东,则寅时也。寅者木也。木气至,故草木繁茂。”
二十九、松:松树。《周易·系辞上传》:“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孔颖达疏:“夫松柏为岁寒之物,故以为寿考之位。”
三十、松:松树。《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五}根据提供的诗句和译文,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一种哲理。首先,它提到了“一书再书”和“华外无史”,这可以理解为《易经》的重复和其历史地位的超越性。接着,通过“十里五里,松下有人”的描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场景。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具体到每一句的分析如下:
- “一书再书” - 这句话可能象征着不断重复或者循环的过程。在《易经》中多次出现,强调了其经典的地位和重要性。
- “华外无史” - “华外”可能指的是外部世界或是表面的繁华。而“无史”则暗示着真正的历史或本质并非外在可见。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的理解。
- “十里五里,松下有人” - 描述了一个简单的景象:在远处的山间有一座松下,有人居住。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宁静的生活状态。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体现了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它鼓励人们寻找内在的平静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