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郭有山,白云高妙;
近水得月,清光大来。
【注释】
挹秀园联:这是一副嵌名的对子,“挹”即“挹注”,指汲取。“挹秀园”就是以“挹”字为题的园林。
绕郭有山,白云高妙:环绕着整个县城的是高山,山上白云缭绕。
近水得月,清光大来:靠近水边可以见到月亮,明亮的月光洒满了大地。
【赏析】
上联写的是山水之美,下联写的是月光之丽,上下两句一前一后,相映成趣,把自然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神往。其中,“挹”字用在对仗当中,既表明了诗人的雅致,又增添了诗意。
绕郭有山,白云高妙;
近水得月,清光大来。
【注释】
挹秀园联:这是一副嵌名的对子,“挹”即“挹注”,指汲取。“挹秀园”就是以“挹”字为题的园林。
绕郭有山,白云高妙:环绕着整个县城的是高山,山上白云缭绕。
近水得月,清光大来:靠近水边可以见到月亮,明亮的月光洒满了大地。
【赏析】
上联写的是山水之美,下联写的是月光之丽,上下两句一前一后,相映成趣,把自然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神往。其中,“挹”字用在对仗当中,既表明了诗人的雅致,又增添了诗意。
诗名:《登抚州拟岘台和李秀峰韵》 诗句如下:百战孤城在,巍然峙此楼。几经烽火劫,不尽古今愁。山色当窗落,江声抱郭流。谁追羊叔子,遐想寄千秋。 译文为:这座孤城历经百战,依然屹立不倒,它就是那座巍然耸立的楼阁。它见证了无数战争的洗礼,经历了无数的烽火硝烟。尽管历尽沧桑,但仍然无法摆脱那些关于历史的记忆和忧愁。窗外的山色如画,江水的声音似乎也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谁能像我一样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然后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首联:“小聚才经月,匆匆况岁阑”意思是:相聚的时间还很短就又要分离了,岁月不饶人,时光飞逝。“小聚才经月,匆匆况岁阑”是写别离。 颔联:家贫催别易,道远寄书难。“家贫催别易”,指自己家境不好,所以离别时容易;“道远寄书难”,说明自己与亲人相隔千里,写信不易。“家贫”和“道远”都是作者自己的遭遇
诗句释义: 1. 叹息前朝事,扁舟又此过。 - “叹息”,表示感慨或哀叹。 - “前朝事”,指过去的历史或往事。 - “扁舟”,小船。 - “又此过”,再次经过这里。 2. 强藩将问鼎,同室竟操戈。 - “问鼎”,比喻企图夺取最高权力。 - “同室”与“异室”,“同室”指同一家的人,“异室”指不同家的人。 - “竟操戈”,最终发生冲突或争斗。 3. 天子徵歌急,权奸窃柄多。 - “徵歌”
诗句释义 1 六月上浣将赴金陵留别赵一臣 - 这是诗的标题,指的是诗人即将在六月初的某个时间去金陵(今南京)。"上浣"通常指农历的初五或初六。 2. 一见如相识 - 形容与赵一臣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一见"表示初次见面,"如相识"表示感觉像旧相识。 3. 风流是我师 - "风流"在这里指的是才子佳人的风范,而"是我师"表明诗人自认为有这种风范的导师。 4. 才人多好色 -
【注释】 ①舟中忆内二首:题下注云:“病里,因寄内也。时在广陵。”内,即妻子。 ②难为别:难以作别。 ③饥驱只自惭:饥饿驱使我惭愧。 ④封侯:指做高官。⑤君:指妻。⑩何堪:怎能忍受?何年:什么时候。偕隐:同隐山林。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他生活在盛唐时期,一生经历了许多事情,对人生有很深的体验和独到的见解。这首《舟中忆内》是写于诗人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途中的一首抒情诗
湘河舟次 七泽三湘地,扁舟又此过。 风尘频跋涉,岁月易消磨。 独客怜吴语,闲吟入楚歌。 汀洲有兰芷,采采意如何。 注释: - 七泽三湘地:指湖南地区,因为这里有三个著名的湖泊——洞庭湖、湘江和资水,所以被称为“七泽”。 - 扁舟又此过:扁舟,即小船;又,再次;此,指此处的湘河。诗人又一次经过这个地点。 - 风尘频跋涉:风尘,指旅途中的尘土和尘埃;频,频繁;跋涉,长途行走。形容旅途的艰辛。 -
【注释】 新喻道中:新喻县的途中。 邮程记:指寄信人行程记录。 惊心容路赊:惊讶于路途遥远。 风多帆鼓腹,滩险石磨牙:意思是说风大,帆就鼓起;滩险,石头就把船磨破了牙齿。 好鸟啼丛筱(jiǎo):美丽的小鸟在丛生的芦苇丛中鸣叫。 游鱼唼(shà)落花:游动的鱼儿在水里啄食着落花。 溪山幽绝处,羡煞野人家:形容山水景色非常优美,让人羡慕那野外的人家。 【赏析】
诗解: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朋友钱榆庵时所作。钱榆庵即将离开,作者感慨他的处境,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和希望。 逐句释义及注释: 1. 凛凛岁云暮,嗟君何所之。(岁月将尽,叹息你将前往何处?) - 凛凛(形容天气寒冷):寒冷。 - 岁云暮:年华已近尾声。 - 嗟(jiē)君何所之:叹息你将会去哪里。 - 何所之:到哪里去。 2. 不谐惟世俗(不为世俗所同)。 - 不谐:不投合、不合。 - 惟:只。 3.
昌山晚泊 译文 两山间,一河流。 水流过脉留滩石,听到声响动客愁。 千重村树暗,四野暮云浮。 欲问严家事,悲风满渡头。 注释 - 两山中断处:在描述中,“两山”指的是两个相对的山峰,它们之间有一段距离,因此被称为“断”。 - 暼:这里可能是指视觉上的映照或反射,与“见”同义。 - 一条河流:这里的“一条河流”指的是位于两山之间的主要水体。 - 过脉:在这里,“过脉”可能是指河流穿越山体
注释: 1. 不洒穷途泪,艰难卅载尝。 —— 不因困顿失意而流泪,我曾在艰难的岁月中奋斗过三十年之久。 2. 危言动君相,奇气发文章。 —— 我敢于向朝廷进谏直言,以奇特的文采写出了杰出的文章。 3. 天下正多事,斯民剧可伤。 —— 此时天下正有很多事情发生,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 4. 忧时同一哭,漫说少年狂。 —— 我为国忧民而悲伤,并不认为少年人的行为狂妄自大。 赏析:
【注】越王:指勾践。太丘:春秋时晋国大夫士文子,为卫太丘长,其子孙以封地为氏。 挹秀园联(1) 地近越王台,入室有秦时明月; 家传太丘长,登堂怀汉代高风。 注释: “挹秀园”,即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别号,他的书法被誉为“书圣”。 “越王台”,即勾践卧薪尝胆之地。 “秦时明月”,意谓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如秦代明月一样皎洁清朗。 “家传太丘长”,意谓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得自先人的传授。
这首诗是挽何栻的。何栻,字子韶,号云溪、水部,湖南长沙人,明朝中期著名文学家,与王守仁齐名,有“南王北何”之誉。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何栻生前的文采风流和其诗歌在文人中的广泛影响:他的作品被赞为“长怀水部高吟”,意味着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令人钦佩,其作品被传唱如雷。这里的“云树一江分,长怀水部高吟”表达了诗人对何栻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他的诗歌才华的高度赞扬。 第二句中的“烟花三月暮”描述了春天的景象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把握。“挽汪洵联”出自《送汪洵游江西》。此诗前四句写送别,后四句写赠别。首联写离别时的情景,颔联写赠别之意,颈联写友情之长,尾联写惜别之情。全诗以送别为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谊。 【答案】 译文: 我们已久为同僚,风月依旧难忘,我唱着和汪洵的《冰泉集》; 桑田沧海变幻,水云依然如故,千年传颂的石鼓文。 赏析: 这首诗是饯汪洵赴江西的送别诗
【注释】 冰井:古寺名。在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唐贞元中建,为江南佛教圣地。 重阳:九月初九,古人认为此日阳气最盛,适于登高远望。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铅山重游冰井所写。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此地乃“诗人留铭之地”。二句写景,云山如画,令人神往;作重阳,更增添节日气氛。三、四句对偶工整,韵味醇厚,富有情韵
注释: 门联,即对联,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上联“乡社重联九老会”中的“乡社”,指的是家乡的社群或社团;“九老会”,则是指由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的聚会。整句的意思是说,在家乡的社群中,我们这些老人经常聚在一起进行交流和联谊。 下联“诗邻近接两当轩”中的“诗近”,指的是靠近诗歌或者诗词的活动;“两当轩”,则是指一个宽敞明亮的窗户,这里可能暗喻着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心境。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们与诗歌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此为七律形式的作品,“丹荔同尝”即共食荔枝,是岭南人的一种习俗;“游宦相从忆南海”,指作者因怀念家乡而作客异乡,所以作者在诗中写道:我们共食荔枝时都怀念着南方的南海(广州);“紫藤过访”即作者到吕稼生住宅拜访,紫藤是一种花木,这里用紫藤作为吕稼生的住所的象征;“结邻且喜近东坡”中的“东坡”是指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