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托冥报,富贵遗千金。
一饭成恩遇,平生感已深。
注释:我贫穷的时候,命运让我托付冥间来报效;我富贵的时候,却留下了千金的遗产。
我一顿饭就得到恩遇,一生的感怀都深深地印在心上。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中运用了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贫富差距的看法和对人性的思考。全诗以“咏史 其二”为题,通过对比人生的不同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于贫富差距的看法和对人性的思考。
贫穷托冥报,富贵遗千金。
一饭成恩遇,平生感已深。
注释:我贫穷的时候,命运让我托付冥间来报效;我富贵的时候,却留下了千金的遗产。
我一顿饭就得到恩遇,一生的感怀都深深地印在心上。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中运用了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贫富差距的看法和对人性的思考。全诗以“咏史 其二”为题,通过对比人生的不同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于贫富差距的看法和对人性的思考。
【注释】 造化:自然现象和规律。无停息:没有停止,永恒不断。乘除:指年岁的增长和减少。改岁年:更替岁月。东风:春风。先入律:早春的风已吹动万物。星纪:星宿名,属二十八星宿之一。周天:环绕天一周。爆竹:放鞭炮。宣阳气:驱散阴寒,招来阳气。椒花:花椒花。启寿筵:开启寿宴。北堂:旧时指正室,这里指家中主妇所居之处。春正永:春天长久。槐荫:槐树遮荫。庭前:庭院里。 【赏析】 《元旦》是一首七言诗
梅澥先生赠送的柳条已经种在小园中,长得郁郁葱葱。枝条分布均匀,扶疏向门,分不出长短。春风已将柳枝的腰肢瘦削,眉间的愁苦也随风而去,消散了。柳长丝长,空余下缕缕的思念,不知向谁倾诉。 【注释】 梅澥:人名,此处泛指赠送者。柳:柳树。小园:庭院。分条:柳条分散。宁计尺:不计算尺码。扶干恰当门:柳树枝条向上生长,恰与门框相配。腰减春风力:形容柳枝的细弱。故国魂:旧时的祖国之情。长丝空缕缕:长长的柳丝
下面是诗句、翻译和注释的详细信息: - 诗句:吾师在何处,景仰属灵皋。 - 译文:我的老师在哪里?我景仰他就像敬仰神灵一样。 - 注释:灵皋:比喻高尚的地方或境界。 - 赏析:诗人通过询问自己的老师身处何方,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之情。同时,“景仰属灵皋”这一表述,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学问、道德等方面的追求与向往。 - 诗句:品格兼金玉,文章间雅骚。 - 译文:品德高尚如同金玉一般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和赏析作品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丁丑举一子为亡弟盈出继”要求是“对下一句的诗句进行解释,并加上注释”,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最后按要求写出赏析。 诗中前两句“庭前荆树夥,荣落两暌违”,意思是庭院前的荆树繁茂,却因主人外出而枯萎凋零,这是比喻兄弟之间因故分离。后两句“既得亲枝共
昔读天台赋,知君实象贤。 金声堪继响,珠彩定惊筵。 吐凤休还笔,敲门不弃砖。 鸳针须自有,何事倩人传。 注释: - 昔读天台赋:指的是曾经读过《天台赋》,这是一篇描写神仙隐居之地的文学作品。 - 知君实象贤:通过阅读这篇赋文,你确实展现了像神仙一样的贤德。 - 金声堪继响:比喻你的才华如同金子一样珍贵,足以让人赞叹不已。 - 珠彩定惊筵:形容你的才华和品德,足以让整个宴会都为之震撼。 -
诗的逐句释义: 天地自空阔,风云无尽期。 注释: - 天地自空阔:表达了一种宏大、空旷无垠的景象。 - 风云无尽期:暗示了时间的无限和变幻。 春华冒寒发,野马相息吹。 注释: - 春华冒寒发:春天的花朵不畏严寒,努力绽放。 - 野马相息吹:比喻人或事物在某种环境下休息、恢复生机。 人事终成故,生机日出奇。 注释: - 人事终成故:人生的变迁最终会回归到起点。 - 生机日出奇
注释: 生徒已寥落,心事可胜叹。 知己复谁许,小才犹见难。 闲云思旧雨,秋气感幽兰。 翘首家山外,应多怨暑寒。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抒发诗人孤寂落寞之情为主题。 首联“生徒已寥落,心事可胜叹”是说学生已经凋零了,我的心里可真够难过的。这里诗人用“生徒”指代自己的学生,“生徒”凋零了,说明诗人的仕途也遭到了失败。 颔联“知己复谁许,小才犹见难”则是说朋友又在哪里呢
【注释】 南国:指南方地区。 佳士:贤能的人。 持筹无市气,展卷挹清芬:手里拿着筹算却没有任何市侩之气,翻开书卷却能领略到清香。 锦水浮归棹,吴江冷暮云:锦水(浙江一条河)上飘荡着归来的船只,吴(江苏)江上空弥漫着寒冷的暮云。 精神千古在,元鹤与同群:精神永远活在千古之中,就像仙鹤一样自由地生活在群体中。 【赏析】 此诗为题孙墨林小照之作,赞美了孙墨林的人品、才学和高洁的志向。全诗以“题”字领起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万寿寺” - 注释:万寿寺,通常指的是一个以供奉或纪念长寿、健康等吉祥意义为主题的佛教寺庙。 - 赏析:此句可能是对万寿寺的直接描述,表达了对该地宗教或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2. “兰若附京邑” - 注释:兰若,意为佛塔或僧舍;附,依附;京邑,指京城或首都,这里代指政治中心。 - 赏析:这句表达了万寿寺与京城紧密相关联,可能强调了其作为精神寄托和修行场所的地位。 3
三槐吟 昔闻王氏子,当户植三槐。 草木含灵气,儿孙列上台。 吾家先大父,手泽毓嘉材。 此后花黄候,长安孰往回。 注释: 1. 三槐吟:这首诗以赞美三槐树为主题,表达了对王氏家族的敬仰之情。 2. 昔闻王氏子:从前听说有个叫王氏的人家。 3. 当户植三槐:在家门口种了三棵槐树。 4. 草木含灵气:槐树生长的地方充满了灵气,象征着美好和吉祥。 5. 儿孙列上台:儿孙们站在台上,享受着阳光和微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素养的把握,重点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赏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圈画诗歌中的关键性意象,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意象,最后结合全诗分析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此题中关键词为“翠岩山” “红尘”,结合注释可知,翠岩山:青翠的山岩;红尘:红尘世界,指人世间。 【答案】 登翠岩山,云山飘渺共低迷,万木青葱入望齐
【注释】 宿山房:在山上建的草舍。 鸡报空林正五更:公鸡报晓,正是五更天。 六尘清:指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皆无。 黄粱熟:古代故事,说卢生在邯郸旅店投宿,遇仙人刘安以神丹喂食,梦见自己登仙。醒后,煮食所吞之药,其味如饴。 梦醒晨钟第一声:梦醒后听到晨钟的第一声。 【赏析】 《宿山房》是一首纪游诗。诗人于五日之后,才想起昨夜曾宿过一个草堂。他记起了这个草堂的来历。原来这是一座“山房”
望笔架山 三丫倚汉峙双双,望若惊人意欲降。 合遣沧溟成墨沈,巨灵擎笔大如杠。 注释: - 望笔架山:形容笔架山高峻挺拔,如同三支箭一样屹立着。 - 三丫倚汉峙双双:形容笔架山的形状像三个分支的箭,矗立在汉代的土地上。 - 望若惊人意欲降:形容笔架山的高度令人惊叹,仿佛要下降。 - 合遣沧溟成墨沈:形容笔架山的气势如同沧海一般浩瀚,形成一种深沉的墨色。 - 巨灵擎笔大如杠:形容笔架山高大威猛
【注释】 起倾:兴起;倾,倒下。 江左:长江以东地区,这里指建康。 胜败:胜利和失败。 寻常事:平凡的事情。 支:支撑,承担。 【赏析】 是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慨叹。诗中“秦兵”、“江左”指代历史上的秦朝与南朝宋王朝。首句写秦王朝的强大,次句写宋军的胜利,三句写战争胜负都是常有的事,四、五句写即使胜利了也不能长久,最后以“如何两不支”点明主题,表明只有人民才是真正支持战争的力量。全诗结构紧凑
注释: 1. 天涯石 - 指的是位于天边或远离尘世的石头。 2. 天涯高且远 - 表示石头非常高,而且距离人间很远。 3. 顽石擅其名 - 说这块石头非常坚硬,因此得名“天涯石”。 4. 何处天涯是 - 表达对天边的迷茫和困惑。 5. 人间无尽程 - 形容人世间的道路没有尽头。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块名为“天涯石”的石头,表达了诗人对于天边和人间的深刻思考。首先
五丈原 筹策南方定,中原尚可为。 出师再陈表,涕泣已长辞。 注释: 筹策:谋划,策略。 五丈原:位于今陕西岐山东北,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时曾屯兵于此。 陈表:上疏陈述军情,即《出师表》。 译文: 谋划南方能平定,中原还是有可能的。 再次上表陈述军情,泪水早已湿透了衣襟。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所作。当时唐朝已经灭亡,但吐蕃又乘机入侵。杜甫写这首诗,是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