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家法有礼堂手订之经,异日当成通德里;
此地昔时多燕赵悲歌之士,为我一吊望诸君。

【注释】

①明公:对有地位、有学问的人的敬称。家法:家庭中的法度、规矩。手订:亲手制定的。经:这里是指《易经》。通德里:指科举考试中榜为官的地方,即登第后所授官职。②燕赵悲歌之士:指在燕赵地区生长的志士仁人,他们多以慷慨悲壮的歌声抒发自己的壮怀。③吊:慰问,探望。望诸君:望见诸君。诸,泛指众人。④“此地”二句:意思是说,书院是许多志士们曾经聚首之地,现在你来到这里,我要为你一访故地而设宴饯别。⑤“异日”三句:意思是说,你将来定会像《易经》所说的那样,在仕途上取得成就(“成”读chéng)。“通德里”与“异日”相对;“成”与“异日”相呼应。⑥“此处”二句:意思是说,你来到这个书院,一定会想起那些曾在这里聚会、饮酒的悲壮之士们。⑦《易经》: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所作。⑧“为我”二句:意思是说,我在这里设宴为你去饯别,并希望你今后有所作为,不要忘记昔日的同窗好友和志同道合者。⑨“嗟乎”三句:意思是说,唉!如今天下太平无事,为什么还要去干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呢?⑩“此心”二句:意思是说,我的这种心情啊!只有天地知道。

【赏析】

这首诗作于明代隆庆元年(1567)春,当时郑骥刚中进士不久,被调任大理寺丞。郑骥因反对严嵩而被贬谪到边远地方。这首诗是他赴任途中经过书院,怀念当年在此结交的朋友所作的赠别之作。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对书院及昔日同窗好友的回忆,后半部分则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意。全诗结构严谨,语言平实而感情真挚。

“明公家法有礼堂,手订经书在目前。”起句点破题意。诗人自谦地说,自己虽出身寒微,但承蒙先师指点,已学成一家之言。他之所以能进入朝廷,完全是凭借自己刻苦攻读的结果。接着又谦虚地表示,自己虽然已经考取功名,但却还未能进入庙堂做官,只能在京城礼部担任一个小官。这两句诗既表明了诗人谦虚好学的性格特征,也暗示了他对政治前途的看法。

“异日当成通德里,此地昔时多燕赵悲歌之士。”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把目光投向未来,展望着自己的政治前程。他认为,自己一旦考中了进士,就会进入官场,在朝廷中施展才干,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他又以历史为例,指出过去这里曾聚集过许多英勇豪迈的燕赵之士,他们为国家兴亡而慷慨悲歌,他们的事迹一直传颂至今。这些往事都将成为诗人前进的动力。最后两句,诗人又用反问的语气表达出他的感慨之情。他不禁要问:为什么一定要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呢?

“此地昔时多燕赵悲歌之士,为我一吊望诸君。”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收尾之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这里曾经聚集过许多英勇豪迈的燕赵之士,他们为国家兴亡而慷慨悲歌。我现在要来拜访一下他们,看看他们都在做些什么。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往日同窗好友的思念之情,又表现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自信和乐观。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富有哲理的送别诗。它通过回顾过去的历史和展望未来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沉情感。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和才华,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