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食久推恩,更怜澧浪潭波,糊口江湖同苇雁;
登堂方待命,恰值山颓木坏,伤心天地寄沙鸥。
【注释】
挽:挽留,吊念。郭嵩焘(1809-1882),湖南善化人,清朝大臣。字伯琛,号筠仙,又号陶庵,晚号玉池老人。清道光举人,曾先后担任过翰林院编修、内阁中书等职。
澧:指湖南省境内的澧水。潭波:洞庭湖中的波浪。同苇雁:比喻与自己处境相同。
方:正。山颓木坏:指国事日非,山河将倾。
寄沙鸥:比喻自己像沙洲上的鸥鸟一样飘零无依。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郭嵩焘的挽联。郭嵩焘是清代著名的学者、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深受人民的爱戴。然而,他在任职期间因坚持真理而得罪了权贵,被诬陷为“奸臣”,最终被贬至边疆地区。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郭嵩焘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对这位杰出人物的深切怀念和对其命运的同情。
首联“赐食久推恩,更怜澧浪潭波,糊口江湖同苇雁”表达了作者对郭嵩焘的感激之情。郭氏曾经受到皇帝的厚待,但后来因为坚持正义而被贬,这让人感到惋惜。作者认为郭嵩焘就像生活在江湖中的苇雁一样,虽然生活艰难困苦却依然坚持信念,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颔联“登堂方待命,恰值山颓木坏,伤心天地寄沙鸥”则进一步表达了郭嵩焘的命运之悲。郭嵩焘曾经登上朝廷高位,但最终却被贬至边远地区,这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而作为国家栋梁的郭嵩焘却在此时遭受打击,让人感到悲痛。在这里,作者用沙鸥比喻郭嵩焘,表示他对郭嵩焘的思念如同沙鸥飞向远方一般难以割舍。
整首诗通过对郭嵩焘不幸遭遇的描述,传达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对公正正义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