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元龙意气豪,临淮戈幕赋同袍。
纵横羽檄枚皋笔,十万军声海澨涛。
荡寇记曾参智略,论功未肯诩贤劳。
会当图绘凌烟阁,飒爽英姿媲鄂褒。
百尺元龙意气豪,临淮戈幕赋同袍。
纵横羽檄枚皋笔,十万军声海澨涛。
荡寇记曾参智略,论功未肯诩贤劳。
会当图绘凌烟阁,飒爽英姿媲鄂褒。
注释:
百尺元龙:比喻英勇的将领像百尺高的龙一样威武。元龙,指三国时的许褚,字元龙。
临淮戈墨:在临淮这个地方的战场上,士兵们挥舞着戈矛,如同战斗的队伍。
羽檄: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文书,用以传达命令。枚皋笔:枚皋是汉赋家,此处以他为比喻,说明文章写得好。
十万军声:形容军队浩大,声音如雷。
荡寇记:指《后汉书·马援传》中的“荡寇”一节,记载了马援平定西域羌人的事迹。
曾参智略:曾参是战国时期的人,但这里用来比喻有谋略的人。
论功:讨论功劳大小。
会当:一定。图绘:绘制图画。凌烟阁:唐太宗李世民建的一座阁,内藏功臣画像。
飒爽:英武的样子。鄂褒: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书法刚劲有力,被后人称为“鄂侯”。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百丈长的龙,来比喻英勇的将领;同时通过写临淮战场的景象,表现士兵们的英勇无畏。此外,诗中还提到羽檄、十万军声等词语,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和紧张氛围。最后一句“飒爽英姿媲鄂褒”,则将诗人比作鄂褒,赞美了他的英勇无畏和才华横溢。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对英勇将领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战争和生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