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樵误行人,引客入庵路。
暝色何苍苍,庵昏木绵树。
请客立斯须,为客陈其故。
树下陈死人,庸昏积成误。
血痕惨不灭,千秋著馀污。
可怜葛岭下,蟋蟀吟朝露。

【注】

野樵误行人:野樵,野外打柴人;误行人,指误入山中的行人。

引客入庵路:引导客人进入寺庙。

暝色何苍苍:天色已晚,天色显得十分暗淡。

庵昏木绵树:寺庙昏暗,树木上的棉絮也显得暗淡。

请客立斯须:请客人稍等一下。

为客陈其故:向客人说明事情的原委。

树下陈死人:树下有尸体。

庸昏积成误:由于愚昧而造成大错。

血痕惨不灭:血迹已经干了,但仍然十分惨烈。

千秋著馀污:千年之后仍然留下了污点。

可怜葛岭下,蟋蟀吟朝露:可怜的是葛岭山下,蟋蟀在清晨的露水中鸣叫。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末诗人张士诚攻占杭州时。当时诗人隐居西湖之畔。

“野樵误行人,引客入庵路。”这是说一个樵夫无意中走进了寺院。“引客”二字,既写出了樵夫无意之中的意外之举,同时也暗示了樵夫的到来给这僻静的山林带来的一丝生气。“引客入庵”四字,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而且巧妙地将樵夫引入了诗的主题之中。“暝色何苍苍,庵昏木绵树。”这是说天色已晚,树林里的树木在昏暗中显得格外苍老。“昏木绵树”,既写出了夜色的浓重,又暗指了樵夫的粗心大意,从而引出了后面的一系列事件。“请客立斯须,为客陈其故。”“请客”,即邀请客人坐下,这里暗指诗人要为客人讲明事情的原因。“陈其故”,即说明事情的原由。“树下陈死人,庸昏积成误。”“树下”,即指前面所说的“木绵庵”。诗人在这里用了两个比喻,将“陈死人”比作“庸昏”,“误”比作“积”,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惨淡凄凉的画面。诗人用这两个比喻,既写出了死者的不幸,又暗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血痕惨不灭,千秋著馀污。”“血痕”,既指出了死者身上的伤痕,也暗示了他们生前的遭遇。“千秋”,既指死后千年,又暗示着死者的冤屈将会永远存在。“著馀污”,则是指这些冤魂将会永远留在人间。“可怜葛岭下,蟋蟀吟朝露。”“可怜”,既表现了诗人对死者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世事的感慨。“蟋蟀吟朝露”,既是对死者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一种警示。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樵夫误入庵中并请他坐下,再写他讲述故事的原委,最后才揭示出事件的真相。全诗语言简炼,寓意深刻,既有对死者的同情,又有对世间不平事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