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色下殊方,登楼风雨夕。
悠悠乱江鸿,黯黯怀乡客。
凭高运晚睇,苍莽分阸塞。
峨峨金陵城,石头踞其侧。
微鼓出昏烟,风灯动樯隙。
古情迫中发,人事羌何极。
迁化理自然,不啻潮与汐。
客涂多悲心,青阳移晚色。
思深物莫敚,涕下临江篴。
【赏析】
这是一首登楼望金陵之作,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以登高望远的眼力来俯瞰眼前的景色,从而引起对历史上金陵城的遐想和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
首句“暝色下殊方”,写暮色降临,天已黄昏,诗人站在楼头放眼望去,远处异域的景致历历在目。“殊方”指远方,即金陵(今南京)。“雨夕登浦口楼望金陵作”点明题意。
次句“登楼风雨夕”,“登楼”与上句“暝色下殊方”相呼应。“风风雨雨”,既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又暗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第三、四句:“悠悠乱江鸿,黯黯怀乡客。”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从宏观的金陵城转到微观的江边。江边的鸿雁,在暮色中飞翔,它们时而低飞,时而又盘旋上升,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诗人不禁联想到自己的漂泊无依之状,于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黯黯怀乡客”。“黯黯”,昏暗貌;“怀乡客”,怀念故乡的人。
五、六句:“凭高运晚睇,苍莽分阸塞。”诗人站在高楼之上,极目远眺,只见山峦重叠,一片苍茫。“运晚睇”,即凭高眺望;“阸塞”,即山塞。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感慨,于是写道:“峨峨金陵城,石头踞其侧。”“石头”,即石头城,位于金陵城北长江边。
七、八句:“微鼓出昏烟,风灯动樯隙。”诗人继续观察金陵城夜景。“微鼓”,指远处传来的鼓声;“昏烟”,天色已暗;“樯隙”,船帆间隙处透进的月光。
九、十句:“古情迫中发,人事羌何极!”诗人此时心中更加感慨万端,于是写道:“古情迫中发”,“古情”,即古往今来的感情;“中发”,指内心情感的迸发。诗人感到人事变迁无穷无尽,无法穷尽。
十一、十二句:“迁化理自然,不啻潮与汐。”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迁化”,即变化;“自然”,即自然而然。诗人认为,人事的变化是自然规律,就像潮汐一样不可抗拒。
十三、十四句:“客涂多悲心,青阳移晚色。”诗人继续抒写自己的感怀。“客涂”,指旅途中的行人,也指自己。“青阳”,即夕阳。“徙倚”,徘徊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心境。
十五、十六句:“思深物莫敚,涕下临江篴。”诗人最后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痛苦。“物莫敚”,即没有能留住的东西;“篴”,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指笛子。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如此艰难,而所思念的人却远隔千里,不禁泪流满面。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是他晚年漂泊江南时的一首感怀之作。诗中通过登楼望金陵,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无限眷恋,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诗结构严谨,感情充沛,语言精炼含蓄,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