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来野日昏,微雨洒幽径。
穿藤湿芒鞋,杖策破苔磴。
松杉交上头,作意弄烟暝。
未穷佛阁奇,已讶山路胜。
小憩据石床,狂叫发清兴。
遥闻山鸟呼,依俙答僧磬。
【译文】
早晨的野日昏黄无光,细雨洒落在幽深小径。
穿过藤蔓湿透芒鞋,手持杖策踏破苔藓台阶。
松杉交错在头上,有意弄出烟雾暝色。
未到佛阁奇景,已感山路胜绝。
稍事休息倚石床,狂呼发清兴。
遥闻山鸟呼唤声,依俙回答僧人磬声。
【注释】
①和家大人:指诗人的亲戚或友人,姓和名不详。
②洪光寺:位于今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唐代名刹。
③微雨:细雨。
④幽径:幽静的小径。
⑤穿藤:穿行于藤蔓之间。
⑥芒鞋:用草编成的鞋。
⑦杖策:手杖。
⑧苔磴:苔藓堆积的台阶。
⑨松杉交上头:松树和杉树交错在一起的上方。
⑩作意:故意。
⑪烟暝:烟雾弥漫。
⑫未穷:尚未穷尽。
⑬奇:奇妙、不凡。
⑭山路:山路景色。
⑮小憩:小憩息。
⑯据:倚靠。
⑰狂叫:大声呼叫。
⑱清兴:兴致勃勃。
⑲遥闻:远远地听到。
⑳俙答:应和、应答。
㉑依俙:应和的声音。
㉒磬声:佛教法器——磬的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记叙作者游览洪光寺的见闻感受。首句起笔突兀,写天刚亮时,天色昏暗,细雨纷纷而下。“朝来”二字,交代了时间是清晨,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野日昏”,既写出了天将晓时的朦胧,也烘托出旅途之艰难。第二句写细雨中行走的情形,“微雨”、“幽径”两个短句勾勒出行人所处的环境与心境,渲染了一种清冷、寂寞的气氛。“穿藤”二句承上启下,描写了雨中行走时的感受。“穿藤”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行走时的情景,突出了环境的幽暗和险峻。“松杉交”三句,描写了山路上景物的特点,以“松杉交上头,作意弄烟暝”一句点明题意,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未穷”三句,抒发了作者游览后的感想,表达了对寺庙美景的喜爱之情。“未穷”三句,表现了诗人对佛寺美景的赞叹之意。“已讶”三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山路景色的喜爱之情。“已讶”二句,表现了诗人游览后的喜悦之感。尾联写自己到达佛寺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佛寺美景的惊叹之情。“狂呼”、“清兴”两句,表现出诗人游览后的兴奋心情。“依俙”二句,写山中的鸟儿相互呼应,发出清脆悦耳的叫声,与僧人的诵经声相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