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孺子吊以束刍,礼不惟其物;
欧庐陵成由画荻,史于是乎书。

【注释】

①徐孺子:东汉末年隐士。②束刍:指一束干柴,用以吊唁死者。③庐陵成:指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地区)人。④史于是乎书:指《史记》记载了此事。⑤是:此。⑥故:所以。⑦余子:我辈。⑧以:因。⑨有司:官吏。⑩遗:赠送。⑪为:做。⑫何:为何。⑬不亦乐乎:岂不愉快?⑭而:表反问,可译为“难道”。⑮乃:就。⑯其:代词,指徐孺母。⑰哀:悼念。⑱礼:礼仪制度,这里指古代丧葬礼仪。⑲惟:只,只有。⑳尔:你。㉑敬:尊重。㉒无复忧也:再也没有忧愁了。

【译文】

徐孺子用一捆干柴来吊唁你,你的丧礼只是遵循礼仪而已;

庐陵人陶渊明幼时依靠母亲教他读书,这件事在《史记》上有所记载。

【赏析】

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被后世誉为中国田园诗的鼻祖。他的许多作品如《归园田居》《饮酒》等流传千古,成为人们传颂的经典之作。

《挽某母联》是一首七言律诗,由两部分组成,每部分各四句。前一部分主要写徐孺子的丧礼之礼,后一部分写陶渊明的丧礼。这两部分之间通过“但”字相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联:“徐孺子吊以束刍,礼不惟其物;欧庐陵成由画荻,史于是乎书。” 意思是说,徐孺子用自己的一束干柴作为祭礼,这是出于对死者的敬意和怀念。而陶渊明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人,是因为他的祖母陶太夫人教他读书识字,而不是因为他的父亲陶侃(见《咏荆轲》注)。这两句话既表达了对徐孺子丧礼的尊重,也表达了对陶渊明才能的赞扬。

第二联:“欧庐陵成由画荻,史于是乎书。” 意思是指,庐陵人陶渊明幼时依靠母亲教他识字,后来成为一代文豪,被《史记》收录为列传。这句话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孝道,也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坚韧毅力。

整首诗通过对徐、陶两家丧礼的不同方式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他们一生事迹的感慨。同时,这首诗还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节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文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