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祷乎,祷于上下,神袛姑尽人以事;
符言验也,验诸吉凶,惠逆殆如影之随。

【注释】

慈利:古县名,今为慈利县。

符言验也:符箓之言有验证。

惠逆:指祸殃不顺。

殆如影之随:好像影子随着形体的移动而移动。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是诗人对“天符醮联”的一种议论。作者认为“祷于上下,神袛姑尽人以事”,意谓上天可以祈祷。但祈祷的对象,既包括了天地万物,又包括了世间所有的人和鬼怪,因此,“祷于上下,神袛姑尽人以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诗人说:“符言验也,验诸吉凶,惠逆殆如影之随。”意思是说:符箓所说的话,可以用来验证吉凶,就像影子跟着形体一样。这里,诗人运用了“象喻”的手法。所谓“象喻”,就是指借助于形象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惠逆”(不祥的征兆)比作“影之随”,形象地说明了“惠逆”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影子总是跟随形体一样。这种用形象来说明抽象道理的写法,就是“象喻”。它的特点是简炼、明快、通俗、易懂,能够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

诗的前两句,是说“天可祷乎”,即上天是否可以祈祷呢?诗人的回答是肯定的,“祷于上下,神袛姑尽人以事”,意思是说可以祈祷,因为无论是上天下地,还是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祈祷的对象。

诗的后两句是说“符言验也,验诸吉凶,惠逆殆如影之随。”意思是说:符箓所说的话是可以验证的,用来检验吉凶;不祥的征兆就像影子总是随着形体一样。

从这首诗来看,诗人的思想倾向是比较进步的,他主张人们应该积极向善,相信神灵的庇佑与保佑,反对迷信活动。但是,诗人的这种见解,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的这种思想,只能作为一种幻想而存在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