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巾栉侍百里侯,为妾非薄命,事人不终乃其薄命;
匿膏肓痛二竖子,招魂已断肠,归骨无日尤所断肠。

{ 清末文人吴恭亨的《代挽雷以动妾联》,通过精湛的对仗和深刻的内涵,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这首诗的上句“执巾栉侍百里侯”,描绘了一位女子在古代社会中侍奉高官的场景。这里的“执巾栉”是古时女子为夫君整理仪表的谦词,而“百里侯”则是指地位显赫的贵族或官员,体现了女子在高位者身边的卑微与无奈。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社会等级的森严,也反映了当时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命运的无奈。

下句“为妾非薄命”,则是从女子自身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她对于自己不幸命运的感慨。这里的“薄命”一词,常用来形容命运多舛、遭遇不幸的人,而女子在这里用它来强调自己的悲哀和无奈,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女性的悲剧。这种对比和反思,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和有力。

诗句“事人不终乃其薄命”进一步揭示了女子的命运循环和无法逃脱的命运。这里的“事人”可能是指女子侍奉他人,而“终”则表示结束或终结。这句话意味着女子一生都在为他人付出,但最终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反而成为了别人的负担和累赘。这种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女性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匿膏肓痛二竖子,招魂已断肠,归骨无日尤所断肠。”则描绘了女子内心的悲痛和无奈。这里的“膏肓”指的是疾病深藏不露的地方,象征着女子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绝望;“二竖子”则是指那些害她之人,表达了她对于这些伤害她的人的憎恨和愤怒;“招魂已断肠”进一步强调了女子内心的悲伤和绝望,她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而“归骨无日尤所断肠”则表达了女子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哀伤,她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安息,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摆脱这一切的折磨。

这首诗通过对“百里侯”、“执巾栉”等词语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女性生活的艰辛和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使得《代挽雷以动妾联》成为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佳作。

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悯和同情,还是对人生无常和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同时也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参考。

这首诗的文学价值还体现在其精巧的对仗和韵律上。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设计,每一句都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代挽雷以动妾联》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历史的见证。它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过去、思考现在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