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夫应为指柴扉,湖水当门可濯衣。
飞鸟已知今日倦,旧邻那悟昔人非。
山情已作燖鸡净,世味真如嚼蜡微。
遥想夜航无管束,棹歌应载月明归。

这首诗是作者在送别僧人后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该指认那座柴门,门前的湖水可以用来洗涤衣服。
飞鸟已经厌倦了这一天的飞行,旧邻居怎么会理解我这个人的变化?
山的情感已经净化如同烤鸡一样,世间的滋味真像嚼蜡一样无味。
想象夜晚航行时没有束缚,船歌应该会载着我的月亮回家。

注释:

  • 征夫: 出征的士兵。
  • 指柴扉: 指引着那扇柴门。
  • 飞鸟: 这里指诗人自己。
  • 今: 如今。
  • 倦: 厌倦。
  • 旧邻: 过去的邻居,这里指诗人过去的朋友。
  • 燖鸡: 一种烹饪方法,将鸡肉放入水中煮至熟透。
  • 世味: 世间的滋味。
  • 无管束: 没有任何束缚。
  • 棹歌: 船桨击水的声音,代指船歌。
  • 月明: 明亮的月光。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来表达诗人对友情、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与感慨。首句“征夫应为指柴扉”表达了出征士兵对家的思念,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旅途充满了未知和挑战。第二句“湖水当门可濯衣”,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生活画面,反映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接下来两句“飞鸟已知今日倦,旧邻那悟昔人非”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带来的变化,即使是熟悉的事物也可能变得陌生,而人们也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改变而感到疲倦和迷茫。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自然的描述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山情已作燖鸡净,世味真如嚼蜡微”通过对山景和人生比喻,表达了对自然纯净之美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扰的厌恶。最后两句“遥想夜航无管束,棹歌应载月明归”则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向往,以及对夜晚航行无拘无束的想象,同时以船歌载着明月归来象征着心灵的归宿和平静。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人生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