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叶鸣廊夜色晴,隔云微月稍分明。
下帘徒怯衣裳薄,拂榻空惊枕簟清。
病眼得秋还少睡,壮心于世尚多情。
何时却作庐山去,渡水穿云取次行。

{“诗题”: “秋日还庐山故人书因以为寄”, “拼音”: “qiūrì hái lúshān gù rén shū yīn yǐ wèi jiǎo”, “解释”: “风叶鸣廊,夜色晴空。微月透过云层,在夜空中显得格外明亮。下帘时,只觉衣衫单薄,拂榻时却惊起枕簟的清冷。病眼初秋,尚存一丝睡意,壮心未泯,仍怀豪情。何时方能摆脱尘世,前往庐山?渡水穿云,任凭脚步随意前行。”}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第一句:“风叶鸣廊夜色晴,隔云微月稍分明。”
  • “风叶鸣廊”描绘了夜晚庭院中风吹树叶发出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
  • “夜色晴”则形容夜晚的天空清澈明朗,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 “隔云微月稍分明”进一步描述了月光穿透云层的景象,虽然略显朦胧,但依然清晰可见。
  1. 第二句:“下帘徒怯衣裳薄,拂榻空惊枕簟清。”
  • “下帘徒怯衣裳薄”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下帘时的不安感,可能是因为凉风或寒冷的天气。
  • “拂榻空惊枕簟清”则描绘了诗人在床上被枕头和草席发出的声响惊醒的情景,增添了一丝神秘和紧张感。
  1. 第三句:“病眼得秋还少睡,壮心于世尚多情。”
  • “病眼得秋”可能是指因为秋天的到来,眼睛感到不适或者视力有所下降。
  • “尚少睡”则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体不适,但仍保持一定的清醒和活力。
  • “壮心于世尚多情”则表明诗人心中仍然怀有豪情壮志,对于世界和人生保有一份热情和期待。
  1. 第四句:“何时却作庐山去,渡水穿云取次行。”
  • “何时却作庐山去”提出了一个关于未来的设想,诗人渴望有一天能远离尘世的纷扰,到庐山去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 “渡水穿云取次行”则表达了诗人随性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愿意随心所欲地度过每一天。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与庐山故人的深厚情谊,以及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对四季变化、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诗歌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