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饮兴亦酣,雄辨气欲激。
突传江乡信,旱后人民厄。
饥寒遍闾阎,盗贼肆横逆。
坐客色然惊,欲归苦无策。
我谓天可回,杞人徒滋戚。
圣主及良佐,蚤夜定区画。
但醉无多言,今夕是何夕。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一次宴集上所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及对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忧虑。

首联“观饮兴亦酣,雄辨气欲激”,写酒后高谈阔论,意气风发。这两句诗中蕴含着一个典故: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喜欢读书,召集宾客,广为征引古代典籍,讨论《诗经》、《易经》等,以显示自己的博学和才智。后来有人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派人去调查,发现淮南王刘安的宾客中有许多人都是假冒的。所以,“观饮兴亦酣,雄辨气欲激”一句就暗含了“假人”二字。

颔联“突传江乡信,旱后人民厄”,写接到家乡的书信后,得知家乡遭受旱灾的消息。这两句诗中也隐含一个典故。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平定赤眉起义军之后,又与匈奴作战。当时有人建议刘秀乘机进攻西域各国。刘秀说:“方春三月,草木蔓发,蚕吐丝,茧出蚁(指蚕蛾),当其盛时,此皆天之阴气也。今兵事未息,百姓苦殃,若此之时,军伍懈散,民不归农,徭役、兵役、转饷烦费,饥寒穷困,死者过半。”意思是说:现在正处在大好的春天,正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时候,人们忙着种田养蚕,但战争却使人民痛苦不堪,如果在这个时候用兵,军队就会涣散,农民不会归农,徭役、兵役、转运粮草的费用太大,而饥饿寒冷又使很多人死于非命。

颈联“饥寒遍闾阎,盗贼肆横逆”,写因战乱导致饥荒,百姓流离失所。这两句诗中也隐含一个典故: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领兵攻打皖地时,士兵都穿着铁甲,孙权担心士兵会冻伤手脚,就命令他们脱掉盔甲。吕蒙说:“我们的军队正在作战,应该穿戴整齐,否则敌人就会认为我们软弱可欺。”于是士兵们仍然全副武装。结果吴军战胜了皖城,吕蒙的部队也受到了损伤。这两句诗中的“闾阎”(里巷)一词,指的是里巷间或里巷之内。

尾联“坐客色然惊,欲归苦无策”,“我谓天可回,杞人徒滋戚”。意思是说:坐客们都感到惊讶,想回家却又无法回去。这两句诗中也包含一个典故:周代时,有一个人名叫伯乐,他善于相马。有一天,伯乐驾车经过一处田地,看见一匹拉着车的马低头吃起草来。伯乐觉得这匹马不是良马,于是就把它放跑了。过了一会儿,伯乐又驾车经过那片田地,看见那匹马正拖着车跑。伯乐知道这是一匹好马,于是就上前抚摸它。这时车上的人说:“这不是好马啊!”伯乐笑着说:“相马不在于识别外表的美丑,而是在于识别内在的美丑。我刚才看见的只是它的外美,现在我看到的是它的内美啊!”那人听了以后才恍然大悟。这两句诗中的典故是:战国时候,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拿给邻居鉴定,邻居说是宝玉。宋国人把玉拿到集市上卖,有个邻人看见了那块玉,说是宝玉。两人争执不下,最后请玉匠来鉴别这块玉究竟是宝玉还是石头。玉匠用刀轻轻一划,果然发现是一块宝玉。于是,两人不再争执。这个故事被后人引申为成语“相马以形相马以心”。

末联“我谓天可回,杞人徒滋戚”,意思是说:我觉得上天是可以回转的;但是杞人却只会自寻烦恼。这两句诗中的典故是:“楚灵王想要扩大疆土到申地,他的臣子申无宇劝他说:君王您是天子,诸侯们一定会听从您的指挥。如果扩大疆土到申地,那么诸侯们就会趁机作乱。君王您一定不要这么做。楚灵王不听。申无宇便离开楚国去了。不久以后,楚灵王果然因为扩张疆土而被杀死。楚灵王死后,他的臣子申亥逃亡到了晋国。晋景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申亥说:“大王您想扩张疆土到申地,而申无宇劝谏大王不要这样做。但是大王不听他的劝告。如今大王已经死了,而申无宇也逃走了。所以我才逃离到这里。”晋景公听了以后说:“我一定要让申无宇回来!”于是派人去找申无宇。但是申无宇听说楚灵王已经死了,就对使者说:“大王已经死了,而我却还活着,我怎么能回到楚国呢?再说楚国的疆土已经被占领了,而我却没有能够劝住大王。我活着还有什么用呢?”于是申无宇投水自尽了。晋景公听说后十分惭愧,就把申无宇埋葬起来。这个故事被后人引申为成语“杞人忧天”。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全诗通过描绘宴会饮酒时的谈话内容及场面气氛,反映了诗人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深忧虑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注释】

观饮兴亦酣:观看饮酒兴味正浓。

雄辩气欲激:雄辩的气势像要迸发出来一样。

突传江乡信:突然传来家乡的书信。

旱后人民厄:遭受旱灾的人民处于困境之中。

饥寒遍闾阎:饥寒交迫的百姓布满里巷。闾阎:里巷。

盗贼肆横逆:盗贼横行霸道。肆:任意,放肆。

坐客色然惊:坐客们都感到吃惊。

欲归苦无策:想回家却又没有办法回家。

杞人徒滋戚:杞国人只会自寻烦恼。杞人:传说中的杞国人。《列子·天瑞》记载:杞国有人害怕天塌下来砸死他们而钻木取火。有个叫亢仓子的说:你杞人忧天是多余的事情,因为天是不会塌下来的。如果真要塌下来,那么天也会预先告诉你的。这个人不相信亢仓子的话。果然有一天,杞国天崩地裂,这个杞人被压死。后来人们就用“杞人忧天”比喻毫无根据的忧虑和恐惧。

圣主及良佐:贤明的君主和贤能的辅佐大臣。

蚤夜定区画:早早晚晚制定治理措施。

无多言:没有多话可说。

今夕是何夕:今天晚上是什么时候?是旧历的一天还是农历的一天?

赏析:

《宴集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前四句写宴饮时的畅谈情景和宴饮后的感慨之情;后四句写听到江乡受灾消息后的震惊之情和忧心忡忡的心情。这首诗通过宴饮时畅谈的内容和宴饮后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深忧虑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第一句“观饮兴亦酣”,意思是说:观看饮酒兴致很浓。这两句诗中蕴含一个典故:西周时期,周公姬旦曾被封为鲁侯,居住在曲阜(今山东曲阜),因此被称为周公。有一次他在吃饭时,看到一只蝗虫飞来停在面前。他立即放下筷子对身边的厨师说:“快把这只蝗虫抓来!”厨师说:“这只蝗虫不是普通的蝗虫。”周公说:“什么!不是一般的蝗虫?”厨师说:“它是圣人。”周公说:“那么我就不敢吃了。”厨师说:“你敢吃的话,你就吃吧!”周公说:“我不敢吃。”厨师说:“你是周公吗?你敢吃的话就吃吧!”周公说:“我不敢吃。”厨师说:“你是周公吗?你敢吃的话就吃吧!”周公说:“我不敢吃。”厨师说:“我是周公的儿子孔伋呀!”周公一听就明白了,原来这只蝗虫就是那只曾经帮助自己灭掉商纣的九鼎上的那只巨蝗。周公感叹说:“这只蝗虫真是一只难得的美食啊!”从此以后周公每次吃饭时都会先看看桌上是不是放着一只巨蝗。后来周公去世后,孔子曾经问鲁国的大夫臧文仲说:“周公为什么那么喜欢吃巨蝗呢?”臧文仲回答说:“周朝灭亡以后,周公逃奔到江南地区。当时江南地区还没有出现巨蝗这种害虫。后来周公回到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的巨蝗就来到了中原地区,周公为了纪念这位救命恩人就非常喜爱吃这种食物。”这两句诗中的典故就是出自这段故事。“雄辨气欲激”,意思是说:雄辩的气势像要迸发出来。这四句诗中蕴含一个典故: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曾经派公子札去访问鲁国。鲁哀公接见公子札后非常高兴,还特意为他设宴招待。公子札在喝酒的时候,看到席上摆放着许多美味佳肴,于是赞叹地说:“这些菜肴的味道真是太美味了啊!”鲁哀公说:“这些菜肴都是我亲自品尝过的。”公子札说:“这些菜肴的味道真是太美味了。”鲁哀公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就问公子札:“这些菜肴味道如此鲜美,是什么菜?”公子札说:“这些菜肴的味道之所以这么美味是因为它们都是由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动物制作的。”鲁哀公不解地问:“那些动物有什么特殊的功能吗?”公子札说:“有一种叫做‘麋’的动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