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光江摇鱼尾红,何处扁舟开晚篷。
雁字初成春有信,烟鬟空好雨无踪。
荒寒数苇橘洲岸,领略半窗湘寺钟。
浦口行人已争渡,林下归僧欣一逢。

【注】1. 湘中:指湖南。2. 扁舟:小木船。晚篷:晚上用的帆布。3. 雁字:即雁阵,大雁排成人字形飞行。4. 烟鬟:指烟雾。5. 半窗:一半窗户。6. 汀洲:水边平地。7. 寺钟:寺庙中的钟。8. 浦口:河流渡口。9. 林下归僧:山林中归来的僧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五言律诗的一种),模仿李白的“湘中体”,以写景抒情为主,抒发诗人在湘江之畔的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喜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全诗语言优美,意象生动,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夕光江摇鱼尾红,何处扁舟开晚篷。

这句诗描绘了夕阳映照在江面上的情景,鱼尾巴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红艳。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场景:一个渔民划着小船,傍晚的时候,他打开了船篷,准备回家。这里的“扁舟”指的是渔船,而“晚篷”则是船篷,两者都是与江边生活密切相关的元素。

雁字初成春有信,烟鬟空好雨无踪。

这里,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当大雁组成人字形排列时,它们就像是一封封传递着春天的消息的信函。然而,当天空中的烟云消散后,雨点就像没有留下痕迹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荒寒数苇橘洲岸,领略半窗湘寺钟。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荒凉的画面。诗人站在橘洲岸边,可以看到几根芦苇在风中摇曳。而在远处的湘寺中,钟声悠扬,仿佛可以感受到那古老的气息和宁静的氛围。这里的“橘洲”是指湘江中的一个小岛,而“湘寺”则是指湖南的一个古老寺庙。

浦口行人已争渡,林下归僧欣一逢。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一种人生哲思。当河水涨潮时,人们纷纷争先恐后地渡河回家;而在山林中修行的僧人却能在这片静谧的环境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宁静。这里的“林下归僧”指的是一位在山林中修行的僧人,他因为能够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寄托而感到欣慰和满足。

这首七绝诗以湘江为背景,通过描绘夕阳、大雁、芦苇、橘洲、湘寺等自然景象以及行人、归僧等人物形象,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诗中的意象和画面也富有美感和诗意,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