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物曾闻知姓名,树间斛悬林百升。
此庵外圆似盂覆,其地中方如镜平。
善不近名真有道,高非绝俗更幽情。
会当目击维摩老,端作毗耶问法行。

【注释】

次韵题方圆庵: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圆方为喻,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感悟和赞美。

比物曾闻知姓名:比喻周围的环境就像古人的诗歌中所写的那样,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树间斛悬林百升:形容周围环境中树木繁茂,如同悬挂在树上的斛(一种古代量器)一样,让人感到生机勃勃。

此庵外圆似盂覆:形容这座庵的外形像盂(古代的一种容器),给人以稳重、安定的感觉。

其地中方如镜平:形容这座庵的地理位置,地势平坦,犹如一面镜子。

善不近名真有道:强调的是修行的人应该远离名利,追求真理。

高非绝俗更幽情:表达的是虽然身处世俗之中,但仍然能保持一份高雅之情。

会当目击维摩老:表达了作者期待有一天能够亲眼见证维摩诘老人(即佛陀弟子维摩诘,又称净饭王太子)的教诲。

端作毗耶问法行:意思是要向维摩诘学习佛法,通过修行来达到解脱自己的目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圆方为喻,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感悟和赞美。

“比物曾闻知姓名”一句,诗人以古人的诗句为引子,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了解和熟悉。他通过对周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找到了与古人诗句相呼应的地方,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树间斛悬林百升”,诗人描绘了树木繁茂的景象,如同悬挂在树上的斛一样,令人感到生机勃勃。这一句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诗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绿意盎然的环境中。

“此庵外圆似盂覆”,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这座庵的外形,宛如一只盛装的盂,给人一种稳重、安定的感觉。这句诗既展现了庵的建筑特点,又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

“其地中方如镜平”,诗人再次运用比喻手法,将庵所在的位置比作一面镜子,使得整座庵仿佛镶嵌在大地之上。这不仅展现了庵的地理位置,也暗示了庵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善不近名真有道”,诗人强调修行的人应该远离名利,追求真理。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使人不禁想起古人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高非绝俗更幽情”,诗人表达了虽然身处世俗之中,但仍然能保持一份高雅之情。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又体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理解和包容。

“会当目击维摩老”,诗人表示期待有一天能够亲眼见证维摩诘老人的教诲。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也展现了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感悟和赞美。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修行、真理、高雅情感等方面的追求,使人不禁为之倾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