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识面已倾倒,便觉胸中泾渭分。
句精不减李长吉,才高大类沈休文。
看山诗眼湛如水,拄笏爽气高摩云。
他年竹屋夜连榻,妙语悬知过所闻。

这首诗是诗人对张司录的赠答之作。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张司录才华的赞赏,并寄予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首句“不曾识面已倾倒”,意味着诗人在未曾见面之前,就已经被张司录的才华所折服,这体现了诗人对张司录的高度认可和尊重。

次句“便觉胸中泾渭分”,则是诗人在与张司录交谈后,对张司录的才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心中对张司录的评价也有了明确的划分,即张司录的才华如同泾河、渭河一样分明,泾河清澈透明,渭河浑浊不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张司录才情的认可和赞美。

第三句“句精不减李长吉”和第四句“才高大类沈休文”,是对张司录诗句和才华的进一步赞誉。诗人认为张司录的诗句精妙无比,不亚于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其才华也非常高超,堪比南朝梁代文人沈约。这两句诗突出了张司录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

第五句“看山诗眼湛如水”,则形象地描绘了张司录观看山水时那种宁静、深邃的眼神。这种眼神仿佛能够洞察山水的奥秘,让人感受到他内心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

第六句“拄笏爽气高摩云”,是对张司录风度的描写。诗人形容张司录如同古代官员那样,手持笏板,神情庄重,气质高洁,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最后一句“他年竹屋夜连榻”,则是诗人对未来与张司录相聚的场景进行了美好的设想。诗人希望有一天能够与张司录一同住在竹林之中,夜晚一起畅谈诗词,共度美好时光。

整首诗通过对张司录的才华、气质以及与他的交往进行赞美和期待,表达了诗人对张司录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未来友谊的期盼。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比喻也富有诗意,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